close

易經雜說(一).jpg

 

易經的哲學沒有迷信,可是有宗教家絕對嚴肅的精神。

 

  說起易經,被尊稱為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其後儒家更尊為五經之首,可想而知,其中內裡所蘊含的智慧是多麼的嚇人。說真的,蠻高興遇到這本書。老實說,易經這玩意,可說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流傳數千年下來,至今仍然屹立不搖。只是被後世所誤,造成如此頹廢的局勢,代代相傳下來大家始終難以真正明白內裡的含意,反倒成了一種迷信之說,著實可惜。

 

  在閱讀之初,當時我也曾拿過易經來看,同時也買了孫子兵法等其他幾本經典名著,無奈當時的智慧有很大的遺漏,任憑我怎麼讀,就是看不懂,翻了幾頁眼茫茫心慌慌,最後還是不得不擱在一旁。所以很多人總說怕人學,為什麼要怕人學?

  實在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很多東西擺在那,不是想學就能學,即使有心想學,也未必就能學懂學通。像經典這樣的大學問,如果個人素養沒有達到,即使想讀也難以讀懂,想讀通就更加不容易了。從寫blog這麼多年來,沒讀過百本,也讀過數十本,但也是一直到近年多才稍微能理解經典內裡所要傳達的一些意思。所以閱讀著實也不是一件容易之舉,不過這就談到這裡。

 

  說起易經,可真是不簡單,它包含了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據南先生所述,易經之所以能如此現世,那是因為當時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高點,就今日來看,我們的文化是在走下坡的,任憑後世如何努力,還是無法越過經典所設下的框架。也只有到文化發展到極點的智慧才能如此簡化傳世,簡化為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易經。但這也衍生出許多弊病。

  因為代代流傳下來,大家學會了只會用,但不知道當時如何推導出來,再簡化成為現在見到的這樣。而有些學會了想流傳後世,無奈後世出了個阿斗,不知長進,任憑如何教化也難以學通,最後撒手人間徒留遺憾,文化也就出現斷層。

  當然也可能遇到另外一種,自己花了大半的時間學習,好不容易學通了,要輕易的教人,讓人學會,叫人如何能甘心,於是就東藏一點西藏一點,幾代下來就什麼也沒有了。搞的現在對上古的大智慧出現了諸多遺漏,對中國這個大文化來說,真是可惜阿。

 

  據南先生所述,很多文化皆出於易,像儒家、道家,也都出自於易經,對易經的衍生思想。就連我們所熟知的孫子兵法,我在讀這書的過程,也在想孫子大概也是個易高手,所以才能如此的通透兩軍對壘的虛實變化。

 

  易經說真的,概念實在是在簡單不過了,原來就只是一個數理的運用,「易」所講的就是「陽」與「陰」兩者的變化,理解這點,學易就會容易些。原本我也不是很懂,過往看那些排卦的人,感覺很神,怎麼能這樣一下由這變到那,在由那得出結果。

  最有名的大概算是掐指一算,感覺就這樣手指拿出來點幾下,一切是求就有了答案,就能了解未來的局勢變動,這個我想連續劇上都運用不少,記得過往看神機妙算劉伯溫,他還真是用了不少。不過看這書中的解釋,原來那根本不是什麼深奧的道理,那些排法都是固定的,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運用,只是一個法則而已。真正把易經學通的人,是連算都不用算的,一切一看即知,根本不用拿手在那比劃。

  而那些數理的法則,說穿了,就和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加減乘除是一樣,不是胡亂算的,只要根據那法則,就像1+1=2,這在數學上是不可能被推翻的。所以去算命時,那些占卜的卦象,也不是胡亂得來的,只是根據一些易經的原則而已。

 

  易經最初就是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陽陰,兩儀再生四象,四象在化八卦。八卦為乾、坤、震、離、巽、坎、艮、兌。易經有上下兩卦,8X8=64,就有六十四卦。至於每個卦象如何解釋,那就是後世人們的事情,中國文化斷層太多,所以每個人解釋又各不相同,詮釋也大不一樣。

  像周文王寫了個「卦辭」,這是對卦象的解釋。周公所解釋的,則被認為是「爻辭」,是對每一爻的解釋。當然在後來的孔子又來一個繫辭傳,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當然在後面的還有不少,都是每個學通易經所創的註解。

  至於其他的,如果真要把易經學熟學通,這書就沒辦法摟,想要深入就不是這本書可以解釋的,指能算是對易經的導讀,深入只能直接去研究易經,把那些卦辭背熟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平凡舍長 的頭像
    平凡舍長

    便當讀書舍-舍論出於凡人!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