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說起這書,至從被簡友拖去讀南先生的《易經雜說》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南先生的著作可以說是中國古文的導讀,所以他被稱為古文引導者。這書剛好就是解說《老子(道德經)》那五千字的意涵。當然我還是必須說,縱使讀過這書,奉勸還是要找原典來翻翻,不然被矇了可能也不清楚。
說起來要提提額外的一些是,當初讀完《易》那書後,和舊友推薦起這書,當時他一聽到「南懷瑾」三字時,就和我說老師創業時就在讀他的著作,家裡也有他的不少書。這一聽非同小可,記憶瞬間湧現,神識追朔過往種種,我忽然感到能走出來真是十足的狗屎運,更感到當初到底是憑著什麼膽子,敢在他老人家面前班門弄斧?這就到此結束。
當讀了以後這才發現,原來我們時常提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這位老人家,在唐太宗李大人登高一呼得天下後,為了尋根,尋李家的根,最後找到了「李聃」,也就是這位老人家,之後便把老子所著的五千字封為道德經,取名道教為國教,老子最後也成了道教大教主,從此列入仙班。
這書開頭有段好有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具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裡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須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可是一生病,就非自動上找上門去不可。所以這三家,是碰不得的,是不可動搖的,更不必說「打倒」了。
據南先生解說,中國歷史掩藏了非常大的祕密,那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道家是藥店,但這裡所指的生病,並不是說「人」生病,而是「天下」生病了,也就是世道出問題了,這時候就需要「道家」這藥,也就是說需要有修道的人出來解天下危機。像春秋時范蠡,三聚三散的處世學問,高祖身旁的策士張良,或如孔明,都是道家人物。
他們都遵從著天之道,只是范蠡的修為算是比較高,真的得道了,能做到三聚三散,還能善終。張良則差一點,想功成身退卻沒法退,最終被呂后賜死。諸葛孔明則更厲害了,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了「眾人」的偉大典範。就憑那「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就可看出,現今企業經營幾乎是走這路線的。
這書主要是南先生為我們對《老子》這五千字所做的導讀。可以發現,用今日的眼光來讀,時空背景不同了,很多人會誤解其義。就像今日我們所談的「大智若愚」,總會認為大智慧的人就是要裝笨,愚就是笨,但這是錯的,古書講愚,是誠實、樸素。因為真正通曉智慧的人,對事物就覺得稀鬆平常,沒什麼好談的,心情是極為平靜的,看起來倒像個大笨蛋。或許該說是內斂、樸素的人,外表反而讓人有些錯覺以為這人很笨,所以真的大笨蛋,你不要輕視他,有可能他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大智慧人。
老子一書,據書中所提,除了遵循天之道外,對自己就是「去甚、去奢、去泰」,簡單說就是不要驕傲,不要沈溺奢華,不要以為未來前景一直都是好的。對所有事情都應該戒慎行之。(當然依我這樣解釋,也可能是錯的,這個待日後仔細研讀原典再說)
這意思就如南先生在書中提到的一段,「沒有智慧的人,只看到眼前的現象,只看到好的一面,面對於壞的一面,由於不懂因果循環的定律,只知道埋怨運氣不好,埋怨老天爺不保佑,埋怨上帝不靈驗,埋怨菩薩不加被,幾炷香都白燒了。殊不知人生過程中的現象,如果檢討,反省起來,我們明天有什麼事,從自己今天做的事情就會知道。」
這就又和佛家所言類似,「自悟自肯」。可見其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知易行難。不是不想做,而是這境界之高,讓大多數人望塵莫及。因為這是聖人境界。
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聖人的標準去批評對方,要求別人十分嚴格,但絕不那樣嚴格要求自己。這就像最近的新聞,學生可以打老師,老師要告,輿論卻認為知者不對。這不正是說明了這點。為人師者都要比照孔老夫子的標準,是聖人,如果達不到聖人標準,那就是錯的,就可用聖人標準去評判他。可是絕不會拿這標準來衡量自己,因為太困難,所以只好去要求他人。這真是教育一大問題。
但真正的孔子教育是如何?孔子的教育法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逼著你發憤,你說我不會,我偏要弄會給你看,先刺激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不悱不發就是故意引起他的懷疑,讓他自己去找答案。可見都是我們後世給曲解了。
像最近讀了儒、釋、道三家,可以發現,三家在其中都明確的指出,首要「修心」。做不到,什麼都無用談了。老子所提:功成,名遂,天道。這六字是多麼淺顯易懂,卻又多麼深奧難解。這不得不令多數人扼腕,想想有多少人走到人生終了時,連「功成」兩字都難以達成,卻能整日仇視他人達官顯要、飛黃騰達。可是仔細回顧自己一生,卻又什麼也沒有達成,天天怨天怨地,這是多麼的不該的行為。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和澳洲回台的朋友談到:「投資到現在,我才真的有看出一點東西。忽然覺得,根本沒有什麼好怨恨的,以前之所以賠錢,都是應該的,因為自己連那點東西都看不清,明明擺在眼前,每天在看,還看不出來,被人宰也是理所當然。這和做生意是相同道理,平平都是同時間創業,幾年過去有些人就是可以把事業做到很大很大,可是有些人就還是小小規模,甚至有些人就是應聲倒閉,之後埋天願地。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怪不得人啊!」
和過往寫某書讀後感時,某朋友留言責罵我,推薦這書根本是垃圾,裡面哪有談什麼東西,害我浪費錢買這本書。我聽了奇乎,然而我和簡友卻都從中獲益良多,想來怪哉,怎麼同樣是一本書,我們兩人讀都有收穫,他則沒有?
最近我又拿起一本初做閱讀時的書,一看驚為天人,裡面寫的歷歷在目,點滴心頭,再次閱讀看得令我心驚膽跳,冷汗直流,原來一切道理早已在我手上,怎麼當初竟然一點都沒讀出來,反而繞了一大圈再讀才發現。
所以讀書不可馬虎讀,如果自己不懂得其中奧祕,那又怪誰呢!
天下的事物,最平凡最平淡的,就是最高深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