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幾天前,在嚴長壽第三本書的文章中,看到一位網友回應了一段話有感而發。
於是就閒來無事的把這個想法打出來......

回應:
  她說不努力是絕對沒收穫的,兒子的基測成績不好,或許我還真的該把眼光放遠,才能和兒子一起共同創造及看見未來。

我的回覆:
  世界上沒有『笨』的孩子,只有『悶』的老師。在某個層面上,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應該是教育方法有點錯誤,在此我提供一個觀點,回想我們小時候,妳我都有的經驗,在學生時代書本中的東西,我們都記得不多,大多都是看過就忘了,為什麼??不過在看電影、八點檔或是卡通動漫畫的時候,只要看一次卻都過目不忘,這又是為什麼??
如果妳想通了,就會清楚了......

  雖然不知道她想通了沒,不過就像我回覆的一樣,「世界上沒有『笨』的孩子,只有『悶』的老師。」
  我現在也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何我以前該讀書的時候,卻沒有好好讀書,原因何在?而直到現在才發現為時已晚,逼不得已開始拼命讀書。有時想想,連自己都免不得要嘲笑自己一翻。

  想來想去想到一件事情,絕大的原因應該是在父母行為出了問題。就像在我小時候,父母、長輩幾乎每天耳提面命的對我們說,「要讀書,我們就是以前環境很差,又加上家庭小孩太多,我們父母沒有錢供大家讀書。」講到這裡,相信這類的話各位想必都聽過不少。但是問題來了,那為什麼我們還是讀不好書呢?
  這時候,另外兩句話就出現了,想必各位應該也有聽過吧!『言教不如身教』、『要刮別人的鬍子前,先把自己的刮乾淨!』
  所以說,當時父母、長輩對我說的話,之所以我沒聽進去,這也不能怪我,因為他們自己也不愛讀書,一個不喜歡讀書的人,卻要求人要讀書,這不是就好比,一個正在抽煙的人,告訴別人抽煙是不好的,不要學,這樣是不是有點太牽強了。
  想必各位應該都記得『孟母三遷』的經典故事吧!當中也隱含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也就是群眾心理,雖然當時還沒有這套學說,不過故事中確實有隱藏這一點,就是【人類集體的行為】。
  孟子小時候之所以不讀書,是因為孟母本身也沒在讀書,他住的第一個、第二個地方,也都沒人在讀書,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孟子讀書就顯得有點牽強,如果當時他真的做了,最有可能的就是會被視為異類(也就是不正常的人)。直到第三個地方,因為大環境的讀書風氣盛行,才會造就小時候的孟子開始拿起書本。畢竟小孩子的心思是很容易影響的。
  所以這位網友說兒子基測成績不好,多少自己也要負點責任。記得,我國小國中的時候每當要考試時,我父親就強逼我整天不能看電視、玩電玩,結果我父母卻自己在客廳看電視(聲音還開到我房間都聽的到),這樣的環境叫我在房間看書,試問我怎麼可能看得下去呢?
  反過來,如果他們今天也是拿起書本,那是不是就能營造這個讀書的風氣,那我有可能就會在房裡好好看書了。
  趨勢之所以會成立,都需要由一個人先起頭,就像之前在電視看到,竹科的騎腳踏車上下班的風氣,也是因為有一個女性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才帶起來的,她也騎了近三年才影響竹科大多數的人。

所以教育哪是只有嘴巴說說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