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用自城邦讀書花園)

教養是一種能力,讓我們與有教養的人愉快地溝通互動。

  教養是什麼?相信我們都有所疑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教養」,有的只是在心中冒出句「教養就是教養阿!」這樣的回答有說也等於沒說,實在太籠統、抽象了,也因為這樣,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教養」,有的就是那個含糊的概念而已,這並不能代表什麼。

  一開始還沒接觸本書時,我所認為的「教養」,應該就只是一種禮儀而已,善意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儀態。但當接觸之後,深深的發覺,原來我所知道的「教養」,竟然是這般膚淺。

  本書所說的教養,是一種「文化演化」。由蠻荒時代開始,人類過著守獵般的生活;直到語言的發明,進入有文明的時代;緊接著文字的發明,開始了爆炸的文學時代;然而這些龐大的文學部落齊聚一堂,激盪了文化的相互融合,進而造就了「教養」的浮現。

教養,可說是人類文化的延展。

  說來本書實在不是一件輕鬆的讀物,畢竟談「教養」本身就有點嚴肅,這是人類對於自身的反思,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或者「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都極需透過人類自己不斷的反省、檢討,進一步的修正、改善。這可透過不斷的閱讀經典名著,來成為有教養之人。

教養本身取決於個人的「知識」與「能力」的相輔相成。

  單單有「知識」絕對是不夠的,有可能會變成『生活白痴』,大腦雖然擁有龐大的知識庫,卻無法運用自如,生活於日常當中,這情況甚至導致平常人際關係的惡劣,甚至演變成衣冠禽獸,相信這就不是人人樂見的情況。

  然而單單有「能力」同樣是不行地,雖然日常生活無慮,但有極大的可能淪為窮苦的勞動者,雖然有能力是好事,不過太有能力在待人接物方面,便會顯現出十足的野蠻態勢,相信人際關係同樣不會好到哪才是,這同樣不是人人樂見的情況。

  所以本書便分為「知識」與「能力」兩大類來說明。「知識」所講述的是文明的發展,簡單說就是歐洲的歷史,對於「現代文化」之所以獨步全球,可以追朔於「歐洲」,由歐洲不斷的向外擴張,進而影響世界。所以歐洲的歷史,對於世界文化有深遠的影響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歐洲文化的歷史源自於兩本經文,一本為《猶太聖經》,一本則是《希臘史詩》。當然當時並沒有書本,所以都是透過記憶,所以在1444年以前,人類的記憶力應該是屬於超強,直到1444年印刷術發明後,才漸漸轉化為以書籍保存,並得以推廣傳世。這兩本經文算是歐洲最古老的歷史記載,甚至可以說是傳說時代。

  接下來歷史進入「希臘羅馬」時期,也就是哲學界的三大泰斗,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三位是一體的,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同樣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一路相傳。而他們師生三人對世界思想是空前絕後的,至今能無人能及。而亞里斯多德最後成為了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是不是因為這樣而統一希臘就不得而知了。

  接著發生一些零散的許多事情,基本上文化都建立在宗教的懷抱中,所以當時文化是包含在神學院中。直到近代,算是十五世紀前,經歷了長期的內亂沉寂的文化得以甦醒。這一切並非偶然,因為當時甦醒的是人類對生命的享樂感受,包括感官、色彩、光線和人體美。代表人物但丁、佩脫拉克、薄伽丘,其後會介紹到。

  接著又歷經漫長的歲月「文藝復興」時代降臨,首推的便是達文西,這時代的佼佼者,他是罕見的天才,集建築、畫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家於一身的天才。這個有興趣就自己去搜尋一下。接下來米開朗基羅雖然不及於達文西這般天才,但他對人體雕塑有易於常人的專注,憑這點,還是能擠進偉大藝術家之列。至於其他的,實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只要搜尋文藝復興時期,相信能找到數十人以上吧。

  接著進入了十七世紀,這世界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由法蘭西國家,也就是現在的法國,當時出現了一位雄心國王路易十四,他讓政治和宗教分離。在這以前,政治是由宗教決定,宗教甚至強過於政治,一個國家的政權,是建立於宗教的。然而路易十四曾說過:「朕即國家。」所以宗教也要聽命於他。這點倒是影響至今。

  十八世紀,有啟蒙運動與現代化,其中最有名莫過於瓦特,他不是蒸汽機的發明者,而是改良者,然而經過他改良後,發明出第一部工業用蒸氣機,也因為這一改良,造就了現代化工業的發展。

  人類生活也起了莫大的變化,由以前游離部落生活,轉化為固定群居生活,進而造就出現今這局面。因為巨型機械無法移動,所以人便只好聚集起來。當然這種文化得以變革和兩次世界大戰也有著莫大的關係,這兩次大戰讓歐洲文化出口到世界各角落,如果沒有這一步,相信今日又是另外一番局面。以上是歐洲歷史的文化發展。

  當然這僅僅是「知識」的一角落,藉有歷史的陳述,間接導出包含在其中的,包括文學、藝術、音樂、哲學、思想、理論與科學、兩性議題等幾項。

  如文學主要有兩大形式,詩與散文,其中在「偉大的作品」這一篇幅,最先提及的便是但丁《神曲》,寫成於1321年,由於當時沒有印刷術,所以都是用口述的方式記憶;佩脫拉克《十四行詩》,創造了現代抒情詩體;而薄伽丘《十日談》奠定今日小說的典範。可以說這三位對現在文學影響異常深遠。所以撇開兩大經文,三大泰斗不談,但丁《神曲》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唐吉訶德》、《賽維利亞的風流客》都為西班牙經典文學之作。同時期英國出現了一位詩人中的詩人,劇作家中的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這位我想就不用多做介紹了,這一生沒讀過他的著作,真的白活了,那種宣染力,絕不是現代作家可以比擬的,作者給他的評語「創造力僅次於上帝的人物」,這點絕不誇張。不相信自己弄本讀讀就知道,影響力超群!

  《魯濱遜漂流記》堪稱世界文學第一部寫實主義小說,作者丹尼爾.狄福。另一部《格列佛遊記》同樣是寫實小說,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這兩部的影響,不只對於後世文學,在許多電影中也能窺見,都很有技巧的修改運用,同樣深遠的影響我們後世人。

  當然,還有位偉大的作家歌德,他的作品同樣不可能被置之不理,一部《少年維特的煩惱》,對於後世的影響力之大,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述說清楚,這部由男人的角度來刻劃感情。等於是歌德把自己的煩惱凝聚在維特身上,藉由文筆陳述出來,藉此得以抒發那內心的鬱悶之情。他的另一部《浮士德》最恢宏壯闊的德語詩歌,在西方文學中能與之媲美的只有但丁《神曲》喬伊斯《尤利西斯》,所以這本也是不讀不行的曠世之作。

  總之其中介紹的絕不只這些而已,幾乎本本都是我們從小都有所耳聞的偉大作品。但為什麼以前我並沒有閱讀過,可以肯定的是,因為我出身在一個沒有教養的家庭中,所以家中連一本偉大之作都沒有。所以消逝的光陰,是無法追回的......這點在現在真是直刺我心,讓我深感愧咎、自責,更深深的悔恨。

  接下來談談戲劇、藝術、音樂,這三個由於我個人層次還沒到那,所以要詮釋有極大的困難,只能請有興趣者,親自詳讀,必能了解其中的奧妙。

  直接跳到哲學,開始介紹的便是勒內.笛卡兒,近代哲學的奠定者,這個有興趣去看看他的著作應該不難了解。接下來這位伊曼努爾.康德,被喻為哲學界的哥白尼,既然提到了哥白尼,就先介紹一下,他寫了一本《天體運行論》,徹底的扭轉人類對天文的觀點。而笛卡兒是把人類的目光由外在,扭轉到內在,由對外在現實轉為內在省思,並透過內在反省反映出正確的現實。當然還有位卡爾.馬克思,繼承了老師黑格爾的一切,卻是顛倒著繼承,進而演變出馬克思學說,也就是共產主義的基本,這學說在某段時期大大的觸動世界。

  其中還有位一定要介紹的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作者對他的評語「哲學家中最驚世駭俗,是一位脫離其角色的反哲學家。」當然他也是一位極度偏激的人,所以天才與瘋子總是一線之隔的說法,也不是偶然。

  緊接著邁入科學的範疇,說到科學能有今時今日的演化,愛因斯坦功不可沒,被喻為科學之父外,更奠定今日科學的基礎,當然他那相對論,不管是廣義或者狹義都不是我這種門外漢能懂得,所以也不清楚在講什麼,這時不要當「腫胖人」是好的。

  至於另一位佛洛伊德同樣對人類影響深遠,他創造出「潛意識」這個詞,讓現在很多人都能隨口掛在嘴邊,「這不是我願意的,是我的潛意識幹的好事。」這種類似的話語,一切源自於他,但也同時開創「精神分析」這塊領域。

  至於兩性議題,實在沒啥好談的,這個很學術性,主要是說女權崛起的歷史,幾乎是在十九世紀中後才開始甦醒,在這之前,女性是沒有權力說什麼的。

以上是第一部「知識」便完結了,接下來換輪到「能力」這部。

  在講述能力的開始,有篇「有教養的人之間的溝通規則入門指導」,而這篇後面還多一個(此章絕不可略過),由此可知有多麼重要。其中就有一段:

  教養是一種經過鍛鍊、柔韌的精神,它形成於,一下子知道所有事情,但一下子又全部忘記。正如德國物理學家、作家利希頓貝格所說:「僅管大部分讀過的東西,我都會忘記,但心志卻逐漸趨於成熟,正如吃飯一樣,身體也是仰賴這種方式不斷地汲取營養。」P.454

  所以說,我在閱讀之初到前不久,基本上都還算是沒有教養的人,直到讀完《天下無謀》這套書,才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含義,那種如何在現實中求存,處世之說不脛而走,這有點像是武俠小說中打通任督二脈,功力獲得空前的躍進。即是如利希頓貝格所說的一般,有很多曾經讀過的書籍早已遺忘,卻不自覺的融入自身當中,經過時間的催化到一定程度,忽然間便全通了。

  所以對於過去所讀的,並不算是白費。如果沒有通過這一過程,縱使更早之前有人推薦這套書藉,相信那時也未必能讀通、讀懂。這過程都是一種自發性,一種經過時間不斷堆積而成的經驗,絕不是三兩天就能促成的。就如同下面這段談到的:

  現在,藉由文學作品來提昇教養也變得很難伺候了,因為閱讀不可以強迫。也就是說,閱讀必須是自願的。從這方面來看,文學就像愛情一樣,閱讀也需要誘惑,如果是不得不讀的話,那就等於把愛情變為「婚姻義務」,一切顯得枯燥而乏味了。P.464

  所以自發性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相當的熱忱是無法做到的。接下來我們跳到「書海泛舟」這篇,其中有兩段超級有趣的,說明了當今教育體制浮現出的兩類人,一種是埋首不理他人的閱讀者,一種是直視眼前的電視迷。這兩種形成了強烈對比,造就今日的局面,當然我必須說的,後者居多......但這不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作者是這麼寫到的:

  相同的教育體制下出現了兩種人:一種是習慣性閱讀者,他們不斷的汲取新知識,並且習慣於以文字為導向來整理思路,藉此他們培養出很強的語感,能夠快速分析出句子的組織結構,並掌握其含義與思考邏輯。

  另一種人只在被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去閱讀,通常他們只看電視。然而,電視畫面與人腦對刺激的需求是同步的。於是,「電視迷」的內在感覺很難脫離外在刺激,也就是說,不容易集中精神。於是閱讀變成一種苛求,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為什麼竟然有人喜歡讀書。對他們來說,書籍的世界彷彿是一種充滿陰謀的世界,目的是要讓他們感到良心不安。P.498

  這就如同事每次問我放假在做什麼,當我每每說「讀書」時,他們總是說「怎麼這麼無聊。」這時就能了解,他們無法理解閱讀的樂趣,與書中的奧妙,當然我同樣也無法理解遊玩的樂趣,與電視的奧妙。所以這也是沒法的事情,於是後來我做了一個測試,每當我用不同的言語和他應對時,很快的他們都會用同樣的一句話回應,由此可知,這些人的腦內只有這丁點的詞彙。當然這也是無法抹滅的事實。

  當然意識到這點,有心改變者,就可以看看接下來的這一段,這是給新手閱讀者,一般我們總知道「書店」或者「圖書館」是閱讀者的寶山,然而對於新手來說,就不是如此,闖進了這地方,大概只有死路一條,直的進來,橫的出去...作者是這麼寫道的:

  在書店或者圖書館都可以找到書籍,但是對新手來說這些地方只會令人敬而遠之。一排排的書籍擺在那兒就像軍隊製造的白色恐怖,像人吶喊著:「讀--!讀--!」在這種情況下,鮮少讀書的人漸漸感到頭皮發麻,就像醉漢站在萬馬奔騰的塵土中,什麼也看不清。排山倒海而來的書籍讓他們目瞪口呆,手足無措。圖書館的精神財富有多雄厚,他們的無力感就有多深。P.499

  所以新手最好不要到這兩個地方,以免被人抬著出來,當然也別考驗自己的能力,這絕對是需要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蹴可及。這真的要相信我,沒有極大的熱忱,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因為舍長是練家子~~呵呵。

  這本書之所以好,他後面還有整理出一些附屬資料,像是「改變世界的書籍」,第一位奧古斯丁,他寫了一本《上帝之城》,這本書是講羅馬衰亡後,由基督宗教主導接收政權。簡單說就是一本歷史書,也由於這本書,開創了記錄歷史的目標與意義,歷史的奠基人。

  雖然這其中數十本,好家在我還讀過兩、三本,像是馬基維利《君王論》,一本以國家利益至上的曠世巨作,摒棄一切道德觀感,利益至上的原則,在當時也算是影起不小的轟動,簡單說也就是理性與感性徹底的畫清界線,在國家治理上,國君就要撇開私人的情緒,一切以大局為重。

  之後達爾文《物種起源》,創立了物種進化論,也因為這一學說,動搖了宗教千年的神話思想,讓人們得以逃脫《聖經》那套由上帝創造的思維,解放宗教的束縛。

  最後我還是只能說,教養是經由對自己不斷的提升而提升才能有的一種行為儀態,容我引用書最後所說的一段話來做的完結。


「簡而言之,教養是一種形式,在這個形式中,精神、軀體與文化融合為「人」;教養能讓我們從他人映照出的鏡像中進行反思。」P.563





          (一日有教養,終生有教養。)


PS:
  這篇之所以這麼長,而且還是讀書舍以來最長篇幅,這絕對和書本外觀有莫大關係,這本定價990元,看看照片中那隻筆,多麼的渺小阿。所以看起來便不太輕鬆,對新手甚至會異常沈重。當初我也在猶豫要不要開始讀這本大書,但當真正讀下去後,驚訝的發現,通順非常,就這麼很順利的讀完了,大師的文筆實在高竿。

  當然這本書帶給我什麼,影響我什麼,目前無法得知,不過現階段可以知曉的,書單又增加了一大串,相信消化又是一、二年以後的事情摟~~不過這本確實可以流傳給下一代當傳家之書,因為內容意義非凡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