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為什麼這麼重要?
以撒.艾西莫夫有廣泛的科學知識,卻用平易近人的筆法書寫,為了便是讓一般大眾都能從中了解深奧的科學,這世界恐怕在難有第二人能做到。光這點便足以受世人膜拜。

(圖片引用自博客來)

  本書竄改基因,主要為他過去所撰寫的文章,精心挑選收編,以過去、現在、未來等主題呈現。從宇宙之原,地球初始的過程,人類演化,時代變遷,從地上科學到外太空科學如何發展,人類科技的演化過程,網路時代等等的問題延展。
  老實說,光這樣的文章背後所蘊藏的知識,恐怕也沒有多少人能達到。我只能說:「望塵莫及啊!」

  記得國內李遠哲博士曾經也說過,「國內的科普教育做的不夠好。」這點我能感受,畢竟國人閱讀習慣低迷,市場充斥著輕小說,濫竽充數的書籍一堆,這在在打擊了科普教育的落實。這點是令人惋惜的。

  科學研究本身本來就過於枯燥乏味,這是因為科學需要懷疑,要經過反覆的測試與不斷的檢驗,才能展現出成果,然而這成果還需要受其他科學家所接受,那才得以成立。
  科學是嚴謹的,科學家在上頭如果造假被抓包,下場則是科學家的圈圈中永遠除名,這樣的懲罰相信比起其他業界都來的嚴重太多太多了。

  其中作者也談到,我們不能因為這項研究可能會有危險,害人,便停止其研究,這是不對的。因為某科學家不研究,但其他科學家還是會有機會研究到,尤其是過去沒有網路的時代,資訊流通緩慢,可能在地球的兩邊都有人從事相同的研究。

  誠如作者所提到,在研究核子的科學家發現,這項研究危害人類甚大,於是停止其研究,但數十年後,另一位科學家依然研究出相同的主題,讓核子研究問世。事情總還是有人會不經意的發現。

  科普教育的目的便在於讓世人瞭解,科學家所研究的學問,讓人們不在感到害怕,如過往火山爆發、地震、颱風等等的天災,在沒有科學研究時,人們便會誤信,這是上天的懲罰,地牛翻身,但當科學家研究出火山如何爆發,為什麼有這情形,更去預測,地震、颱風如是,讓我們漸漸的不再感到這麼害怕。這在在都是科普教育的落實。

科普教育的目的便在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