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jpg  

 

一個人如果在書海中入不能出,那是人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

 

  日前受到好友影響,對林夕名字才有所認知,在香港算是一位出眾的填詞人,不過我並沒有多大的注意,剛巧在圖書館見到這名字,無意間便產生了興趣,就這麼拿起來閱讀。

  書名人情.世故在我們的認知裡,大多會串連在一塊,而在這裡卻特意的做個分割,而這書就是想表達在人情與世故之間,抱著如三歲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間世:感受人情的溫度,重繪人心的圖畫,品味人間的煙火。內容有點像最近所讀完的《嶄新的理所當然》,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省思這世界的一些事態的發生,藉由一點小事去發想另一種可能。

 

  如作者在序中所寫道的:「可見世故不世故,都有可能犯眾憎。容納了太多人情世故的心,即把城府挖深,被人說有城府,也不是好事。不夠通達的人,即便不是假率真之名,肆無忌憚踐踏他人,也的確滿身芒刺讓人難以消受。」

 

  人情世故同樣是要揉捏的恰到好處,過猶不及。如過往在保險業興盛的年代,許多人先後加入其行列,不斷的向親朋好友推銷,在人情上,許多長輩礙於人情壓力而選擇投保,在好友前也如是,因為不投保好像不挺好友,更可能失去這位朋友。不過仔細想想,這顯然也未必是件好事,該拒絕就該拒絕。

  曾經就有位親戚在家族中對著眾多長輩不斷的推銷再推銷,一直述說自家公司的商品是多麼的好,不保會後悔,會很可惜的。於是硬要親戚購買,然而幾個月後也真的讓眾長輩都簽下合約,但好景不常,親戚保完後,他便失去了客戶,於是又過幾個月後,因為業績一直沒達到便離職了,而最終這位晚輩也在離職後在親戚間消失了,消失之後,換來的無不是在長輩間留下惡名。所以該拒絕的還是要拒絕,不能因為人情就屈服。在巨大的人情世故前,也要保持著有所為有所不為。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許多不一樣的省思,就像許多信徒思維,就好比日前在anobii上,對某書的評語不是很好,換來一位信徒強烈的抨擊,看他留下了言語,不禁想世上最可怕的莫過於信徒思維,這也是件令人難過的事情。作者在「嘗試背叛的紅利」中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嘗試在思維層次上,背叛一下自己的信念,甚至宗教信仰,無論從而叛教,或令信仰經過反覆辯論後變得更堅定,結果總會提昇了智慧,而不只是練習了口才,停留於聰明那麼簡單。往後若能對任何子曰聖人所言什麼什麼學者專家,都先抱有懷疑,因懷疑而好奇,因好奇而深入研究思考,才不會盲信,才會認知到錢幣總有兩面。」

 

  不要盲信,要信可以,藉由不斷的發想再發想,去推論什麼是可信的,該信的是什麼?不信同樣也可以,藉由不斷的發想再發想,去推論什麼是不可信的,該不信的是什麼?

  就如曾經我和C男談論一個問題,我問他:「你是二世基督徒,從出生便進入教會,信這宗教,可是你有沒有去懷疑過祂,有沒有思考過叛教的可能?」結果他給我的答案是:「那是不容懷疑的。」

  但是在我看來,他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許多事情是和他所相信的相互違背,甚至是巨大的利益衝突存在,當事情發生了利益衝突時,他在思考上往往陷入天人交戰中,往往會在思考與行動上就產生嚴重的分歧,決策也常常發生矛盾。

  這就顯得非常可惜,因為他重來沒有想過跳出框框來看待事物,也沒去想過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書中有段是這麼說的:「善信求籤,不想說這是迷信,只能說,這是懶;對自身的處境懶於思索,所以才會對未解的難題拙於解套。」

  其中提到的還是閱讀,閱讀有助於思考,才能在未來遇到的障礙所衍生的問題上,經由思考得到解決之道。就像今日很多父母雖然鼓勵孩子閱讀,但也只限於教科書,超越了教科書的範圍,那就不是閱讀,而是休閒,讀閒暇書,對於這點還真是讓人非常氣憤。

  這也導致現今國人閱讀普及率嚴重低落的原因,就如今日窩在圖書館一段時間,不過就我觀察看來,熟面孔倒是一堆,生面孔反而極少,可見會利用圖書館的還是了了無幾,甚至看到有許多父母會帶著孩子到圖書館閱讀,可是並不是圖書館中的藏書,而是學校的教科書,當有孩子去拿書架上的書時,便被父母冷眼相對,不禁懷疑,他們來圖書館做什麼?

 

  書中也指出推薦閱讀這回事,推薦閱讀其實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高深的學問,如果有人說能推薦一本符合大家的書,那我覺得這肯定是騙人的。閱讀初期時我也很喜歡推薦書與別人分享,但過一陣子後卻發覺,有很多他們是無法理解的,這時才發覺,推薦是要看人的,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接受推薦閱讀,閱讀是要按自己的步調讀,學習這回事,跟感情一樣勉強沒幸福。

  作者提到:「看什麼固然會讓自己帶來什麼樣的習氣,可是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看什麼就信什麼變什麼,那可能任何讀物都不宜給他推薦,越寫到人性深處的作品,越容易令他走火入魔。」

 

  這段話讓我有深深的體悟,當時在心智未成熟時,算算應該是當兵的時候,那時碰上了《人性的弱點》一書,說來其實這書並沒有什麼,但壞就壞在隨後因這書又拜讀了《厚黑學》一書,這一讀一發不可收拾,讓我對他人蒙上了一層難以相信的陰影,認為他人做出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世界上所有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個利己的動機。

  而那幾年幾乎都是如此,讓我對人產生了難以接近的障礙,我想這就是人群恐懼症。不過作者也提到,「一個人如果在書海中入不能出,那是人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所以這是我個人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幾年下來我還是不斷的持續閱讀,慢慢的能理解書中的涵意,也漸漸懂得思考,懂得去克服那種心理層面的障礙。

 

  不過如果真要說,很多名著其實是不適合推薦給兒童閱讀的,因為那種人性複雜的程度是超乎想像的,對一個沒有經歷過社會洗禮的兒童來說,理解是會產生障礙的,嚴重會導致人格偏差,不是兒童心智可以駕馭的,就如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三國志》、《紅樓夢》、《水滸傳》這些超級經典名著,可說都是由極為複雜的人性所構成的,所以推薦閱讀,還是要看他人對於培養閱讀的程度而論。

  雖然鼓勵閱讀是好的,但也不應帶著脅迫性的鼓勵,像今日坊間許多書店總是有一些排行榜,或者是一堆名人背書的書單,這所帶出的效果也是非常兩極,對於不太愛讀書的人而言,他們就會被誤導,這就是一種危險。

  這危險對於本來愛讀書的人而言,是不構成威脅的,畢竟他們自會根據自己的性情喜好來找書讀,找到自己喜看愛看的;但對於不大看書的人來說,受名人效應鼓勵,便在開始就按著名人書單來找,立意雖好,卻恐怕會令這些人消化不良,反而嚇跑就真是冤妄了。引誘人看書也要講求循序漸進的。當什麼都是必讀的時候,其實就沒有所未必讀了。

  

 

當初種種,最終為了什麼?

請拋開人情世故的壓力,按照自己的喜好閱讀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