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論-立體派風格111.jpg

 

「學素描做啥?一點意義都沒有。難道你想當藝術家?」

 

  如同最近所見,我開始學習畫素描,朋友好奇的說「學素描做啥?」並指出畫畫這玩意對生活是一點幫助都沒有,是沒有意義的,除非是有要當藝術家,不然畫畫可以說是等於在虛度人生?

  那刻間我忽然有種很深的感覺,覺得這朋友這輩子的層級可能已經止步,是無法在向上提昇,到此算是他人生的極限,要在往上就沒有了,未來就如同他述說的在世道間沈淪,終日苦守在組織中,像顆小螺絲釘一般活著,是註定不能有「自己」的。

 

  有朋友說,學攝影不是更好?既容易,又好上手。我都不知該怎麼和這朋友說。凡是物以稀為貴,按照現在的科技來看,底片數位化,就如同檔案一樣可以傳來傳去。況且走在路上個個人手一機,想要拍出差不多的作品,相信只要會按快門,肯砸錢買設備,基本上一定會相差無幾,是很容易的事情。

  然而畫作就不是這樣,想要畫出極為相似的作品並不是這般容易,不是個個都能辦到的,這也是畫的價值所在,因為畫是獨一無二的,不容易模仿複製。由此來看,作為一項興趣或技能發展,後者的價值就顯然高出許多許多。

 

  這對之所以學習素描,就更容易理解。因為它是所有畫作的基礎,是基礎中的基礎,雖然素描老師和我說,可以直接學水墨、水彩、油畫,這不需要任何基礎。不過後來他又說,如果能把素描基本功打好,往後衍生會更容易。這彷彿就在暗示,素描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所有的畫都需要素描般的眼力,以作為基礎,畢竟素描練的就是這個。

  素描的道理和寫作其實是很類似,是「吸收」再「產出」的過程,當眼睛所見到的映像輸入大腦後,如何靠自己的雙手把這映像呈現出來,那純粹是一種功力。而學習素描,還有另一項功用,素描是在修心!

 

  光這點就不是攝影可以比擬的。想呈現出一幅好的作品,除了靜下心來,把所有心神專注在畫作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它絕不像攝影一般,只要在剎那間靜下心按一下快門,「喀吱」一聲,一切盡收機底。

  畫作顯然不是一剎那間可完成的,除了付出少數的金錢,最大的還是期間所耗費的「時間」與「精神」,方可完成。完成一副畫作,是很有成就感的,這種成就感,並不是誰賦予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

 

  學素描沒為什麼,如果要依照長遠來看,也是可以當做一個全人生的「戰略布局」。記得在學素描的時候,有位同學問老師一個問題,「畫畫會不會沒落?」這是很有趣的問題,畫會消失嗎?顯然是不會的,畫只會增值,不會貶值。

  所以學畫,可以當做是一個人生的戰略布局,做為一個漫長人生的選擇,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人生苦短,活了這麼多年來,學到了什麼,又學會了什麼?說實在的,對於人生活了這麼多年頭,我才了解,弄懂「趨勢」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學畫是一個戰略布局?

 

  因為畫在未來是一個很特別的產業。對歐美來說,這產業早已發揚光大,但對台灣來說,這行業還只是一個開始。這裡就要先談談台灣的歷史,至從國民黨撤退來台後,台灣開始進行農業發展,整個社會瀰漫在務農當中,似著回想60年代之前,算算是我祖父母那時候的年代,孩子是比誰家生的多,看著我的母親,她們兄弟姊妹竟然多達九個之多...現在想想這是一個多麼誇張的家庭。但這在當時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是農業社會,這是一個人力的社會,只要家中人口多,可以耕作的面積就會廣,收獲就會豐。

  接著要談十大建設,這造就了台灣第一個經濟奇蹟,讓農業社會得以轉型,轉向了工業發展,大家開始往都市移動,當時日本撤退遺留下的四項輕工業技術,也就是現在稱作的「黑手」。對台灣發展無疑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助力。

  再接著拜科技所賜,台灣的工業發展逐漸成熟後,就會想再往上發展,於是很自然的轉向了科技的領域,於是ODM和OEM開始發展開來,這無疑成了現代台灣重要經濟發展,就這樣讓台灣又得以開創出一個新經濟奇蹟。這無形中也把台灣的經濟水平整個發高了不少。至少現在這個社會,和當時農業社會來看,現在要餓死的機率是很低很低的。那再接下來呢?

 

  由此來看,未來自然是要往人文方面發展。俗話說:「飽暖思淫慾。」只有肚子不餓的時候,人才會開始去欣賞周邊的美好景物。畫說穿了,就是人文的一環,社會想要發展出人文藝術,在過去無疑是不行的,那時候說要發展人文,除了是天方夜譚外,還是天方夜譚。因為以當時的國家來看,人民平均薪資不高,下一頓在哪都不清楚,怎麼有空閒時間培養內涵,那麼可以預見的,素養也必定不高。接著工業經濟發展開來後,社會意識得以抬頭,是不是就可以發展?

  當然也是不行的,看看現在的中國就知道,人當一窮一餓之後,忽然見到龐大的財富擺在眼前,會靜下心來發展人文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當時有著「錢淹腳」的說法,大家無疑是拼命的賺錢,深怕賺不到錢,沒有錢就得要再回到過去貧窮挨餓的日子,這誰不害怕?所以更會拼命的去賺錢。這裡就不得不佩服王永慶先生,他在世時所提到的「瘦鵝理論」,可以很清楚的說明這點,為什麼鵝會一下子肥了起來?

  記得不是有句話這麼說的,「三代才知吃穿。」這裡也點明了,人文發展的必要條件。現在人對「吃食」很講究,餐桌禮儀慢慢也重視起來,食的文化想要發展,也必定是因為社會發展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這時才會特別的注意到「食物」的質。不然過往人們所談的絕不是質,而是量,吃的越多,就代表越好,即使那食物的質很差,但吃多了還是感覺有賺到。依照這麼看來,未來台灣還有什麼不發展人文?

 

   就像日前上課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感到非常驚訝。當時老師拿出的八張相片,那是他所教的學生所畫的油畫作品,要準備寄去初選用的。當我拿起來欣賞時,其中有一幅畫特別搶眼,那種搶眼是會讓人眼珠子一亮,是想在那畫上多停幾秒,當時就留下了特別的印象,更可以從那張畫感受到一個心靈解放,當時直覺這作者應該與其他畫的作者有很大的差異,人生閱歷應該比較豐富一些。

  因為另外七幅畫作,縱使我不管怎麼看,就是沒有這樣的感覺,不管是畫中的景象,畫中的人物,畫中的一切想表達的,我只感到死氣沈沈,是沒有像那幅畫有可以感覺到的朝氣。

 

  其後老師拿到白板上說明,這才解開我心中的疑惑。原來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是會隨著作畫的同時,逐漸融入畫中。那幅畫的作者,是一位社會人士,原本是工程師,後來生活感到無力,才選擇脫離組織,現在自行創業,每日靠著賣蚵仔麵線過生活,現在可說是創業有成,據老師所述,每月營業額達四十萬元左右。從這裡可以充分感受到他是一位飽受過世間人情冷暖的人生經歷。

  而其他七幅畫作的作者則都是在學學生。賣麵線的學習作畫雖然只短短的三個月,但他比其他人對社會的感受都還來的深,這是不能抗拒的,而這些也成為他人生的體會,從這體會肯定能悟出不少智慧。相信這一切就不是其他作者所能比擬的,雖然其中有兩位學習畫畫兩年多了,可是我就是無法從他們的畫中感受到什麼,有著就是死氣沈沈,其中有人物,看那表情就很僵硬,怎麼感覺就像是死物,完全看不出是一個人會有的表情。

  我想這或許就是畫者缺少對生命應有的感受吧,或許這就是畫家賦予畫作靈魂吧。這時我才明白,原來對生命感受度越豐富,所畫出的作品便越動人,畫家是可以把人對世界所感受的靈魂整個融入到畫作中,賦予畫一個生命。所以畫畫還是挺有趣的~~ 

A17.JPG

這是學了六堂課後的作品,算是目前最滿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