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素書.jpg

很多事實都可以證明,學歷只是說明一個人的學習經歷。

多煲了幾個時辰的未必都是靚湯,多讀了幾年書,未必都已修成屠龍正果,個個都是經天緯地之才。

 

  說起這書,著實不簡單呀。相傳漢太祖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就是多虧了謀臣張良在旁輔佐,不過張良之所以能輔佐劉邦,就是因為得到此書,這書是由仙人黃石公授與的,詳細可以翻閱「孺子可教」的典故,這裡就不多提了。

  《素書》說來並沒有多少字,共六章,一千五百二十一字。不過由於是文言文,所以其內容是可以無限大的,只是看讀者如何理解而已。就如書中編者提到一段話,我覺得這非常有意思,朋友不妨參考參考。

 

  讀素書是為了學習做人做事,但素書告訴你,真正的學問並不全在書本。真正的學問是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也就是像學生讀書,先要把書通讀,進入其中,然後把書讀厚,從一個論題衍出另一個論題,從一個知識點發散出其他知識點,將知識融會貫通。

  然後再把書讀薄,將重點歸納整理出來,將眾多的知識彙聚一起,拋棄其中熟知、無用的東西,最後和現實結合,最好能把世間的事物本質通通看透,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才算是學好了這一門課。在這之前,如果自己的實踐經驗還不夠,或是處於無知的狀態,那又怎麼可以去冒充已經通曉了大智慧呢?

 

  這段話已經把閱讀所要經歷的總總過程都涵蓋住了,也提到了學問是永無止境的,人很多時候都是處於無知的狀態,在巨大的學問面前,還是虛心學習。閱讀說穿了,其實並不是難事,就是讀書而已。但如何閱讀,其中卻隱含了莫大的學問。

  可惜,這學問是旁人無法授與的,除了自身領悟外,別無他法。記得在炒股的智慧中也見到作者寫的一段話:「數學家華羅庚談讀書有從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過程。」可見讀書的方法,相信也只有這條,快慢不同罷了。就像在人情.世故見到作者林夕也提出類似的觀念,不過他也提了,不要隨便推薦書給人閱讀。

 

  就像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文中指出「國內小四學生每天都因興趣而閱讀的比率只有24%」,於是政府做了推廣閱讀的行動,募集書到速食店,不過看到一些大人物所捐的書,真是讓我不由得冷汗直流,看文中指出的那些書目,幾乎是現在小學生無法理解的,有很多都是有點難度的書籍,何況為了推廣閱讀,竟然把書擺到速食店,我想這應該也是多此一舉,在速食店中,除了用餐外,會有人想閱讀嗎?

  據我曾經見過許多書中指出,在邊用餐邊讀書,乍看之下好像一舉兩得,但實際上卻是得不償失,兩頭都無法顧及,書沒讀好外,還可能消化不良。何況對於本來就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連去圖書館的動作都懶了,或是不知如何運用,那把書放在速食店又有什麼用呢?

 

  就如《素書》第一『原始章』開宗明義便講到:「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離。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規律,自己卻意識不到這點,自然界萬事萬物也是如此。)

  道是要符合「自然規律」,如果一個人不喜好閱讀,沒有興趣閱讀,那縱使如何威逼、脅迫,那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即使今日乖乖就範,內心想必也不會服氣,也不是真正想讀的,那又有何用處呢?這樣的狀態,有書不如無書。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在學生時代都沒把書讀好?這道理顯而易見的,因為那並不是我們真心願意去讀的,當時都是被迫的,大環境也沒有培養出一個讀書風氣,而自己也難以自行體會有必要閱讀,於是大多數人出了校門後,便全忘光了,這也是很合乎常理的事情。

 

  這裡我也不得不承認,幾年前我並不是個會閱讀的人,一切都是出現了某種機緣,出於某種必須的目的才開始的,我想這大概也是一種自然規律。當然這目的並不是別人所賦予的,而是我自行領悟的,於是就這麼開始了閱讀的習慣。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靜下心來,腳踏實地的去做。要知道,你把時間花在哪裡,你就會在哪裡看到成績,只要你是勇於負責、認認真真的在做,那必定是會有收獲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而素書所教導的,便是要一個人自修求強。此時此刻所追求的不在是對他人的優越,而是一種自我的超越,所以這不是對他人的威脅或傷害,也就不會有征服與反抗的矛盾,因為所要征服的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忍耐,是一種寶貴的人生財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