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 :世界第一兵書.jpg  (圖片引用自博客來)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是一本和我糾纏數年之久的書籍,從還未閱讀之始,便早已買下這書,只因為當時無意間聽聞「孫子兵法」的妙用,可想而知這對於一位一心想成功之人是有多麼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和幻想中樂透是同等的道理。

  當時我入手後也真的讀了幾頁,但就開頭幾頁而已,那便足以令我昏昏欲睡,最終當然只有作罷的份,之後便再也未碰這書,雖然在幾次清書行動中,每每見到這書,還是認為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書籍,所以依然被收藏著,可是由於早前的害怕便也無心閱讀,我想這是一種恐懼感作祟吧。害怕自己看不懂,所以每每拾起,之後又每每放下,直到最近讀了許多經典古書,才終於把這書簡單的讀過一遍。

 

  說起這書,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但我相信真正讀過的並不多,大多是停留在「孫子兵法」這四個大字而已。這書流傳有多久,據現今學者認為,完成應該在於西元前515至前512年,簡單說距今應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間隔,全書字數不多,就六千大字而已,但直到今日還是依然流傳著,可見其文學價值也不容小觀,在歷史上的價值依然是無價的。

  全書十三篇,由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等,簡單說孫子所論述的是一種「統戰」的思維,是以「國家」大方向開始談起,一直談到最後小的「單兵作戰」等枝微末端的細節,都鉅細靡遺的點出,於是被稱回世界三大兵書之一也算是名副其實。

 

  就如開頭所提到的,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軍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國家興衰存亡的關鍵,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在最初便以國家富強為前提來思考戰略的方針,而不是單論軍隊與軍隊之間的作戰而已,所以戰爭的開始便需要國家種種方面的因素加以考量,不然一切免談。

  談談我讀完後的感想,過往雖然有心想讀,但真是心於餘力不足,最終只有放棄的份,不過最終還是多虧了「天下無謀」這套的磨練,這套文言文讀物,真是讓我得以克服讀經典的障礙,不過算起來應該也是時機的問題,整個閱讀水平的提升才讓我有能力去讀這些。簡單說說十三篇的要點:

 

「始計篇」:  用兵的一切開端,要定下方針,策略,衡量敵我雙方的種種條件,和天下局勢的變化,如果連這點認知都沒有,縱使有在好的策略最終也是沒有用處的,用兵之初的總總規劃是非常重要的。簡單說就如同今日的「國防計畫」一般。

「作戰篇」:  決定用兵時,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是速戰還是久戰,決定任何一者都會對往後的布局有深遠的影響,畢竟用兵對國家並沒有什麼好處,那是一種勞民傷財的事情,大體上已速戰速決方為上策,但如果非要久戰,那就必須有另一種長期的作法,不然還沒勝利,國家便被拖垮,那也不是樂見的事情,畢竟兵貴勝,不貴久。

「謀攻篇」:  這便談到了敵我雙方的戰略,可以說是決定開戰之時,該用怎樣的戰略擊敗對方,就顯得非常重要,其中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貴為上策,以戰屈服對方貴為下策,這便需要用謀,用謀略去讓對方屈服,那將是最好的戰略。

「形篇」:  到這裡就可以說非打仗不可,那軍形要如何安排,擺放在哪,就非常重要,作戰並不像下棋,作戰是牽扯到鮮血的殺戮之爭,那是殘忍血腥的事情,所以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簡單說就是一種氣勢,在未動時就要讓對方感受到一種迅猛不可抵擋之勢。

「勢篇」:  這和前篇差不多,但也略有不同,這兩者是很微妙的,上述是只軍隊形式上的安排,那是一種靜態的勢,而這裡是一種動態的勢。也就是說這裡已經是在敵我雙方開戰的那一刻,是兩軍對壘之時,下一刻就必定會產生傷亡,戰爭已經是處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時,這時就要造就一種動態的勢。用這種力量打擊敵人,就能夠以一當十,所向無敵。

「虛實篇」:  這裡談到的是主動與被動的地位轉換,如何有技巧的掌握主從之位的變化,那將有利於戰勝關鍵,如果一場戰爭的節奏一直被敵方所掌控,那相信只有任何宰割的份,要想勝利,那也只能是天方夜譚。在投資上這運用倒是極為廣泛的,整天虛實變化讓人捉摸不定。

「軍爭篇」:  這裡談的還是一種掌握主動權的問題,不過和上述的差別在於,這裡談到的是比較前方的規劃,像作戰地點、駐紮地等等的,是在一開始便要決定,對於主導整個作戰的局勢有關鍵的影響,甚至對方的政治局勢都要有清楚的了解,這樣對整個作戰就能取得有利的位置,縱使對方要和談,那也是我們來決定。

「九變篇」:  這講述的就是將帥指揮作戰的具體表現,需要應各種情況靈活調度,而不是很死板的處理,那將會導致失敗的將臨。就如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便是這篇的要旨,而創始者也是他本人。簡單說就是靈活變化。

「行軍篇」:  這篇顧名思義所說的就是行軍的要領,像一些天險之地,對攻有幫助,對守也可能毫無幫助,而反過來對守有幫助的,對攻也可能毫無幫助,所以當軍隊行經此地,將領便要充分的了解這到底是處於攻方還是守方以做有效安置。基本上地形不脫山地、江河、鹽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和罕見的特殊地形,如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的處置辦法,將領應要有所了解。

「地形篇」:  從戰略角度考察「通」、「掛」、「支」、「隘」、「險」、「遠」六種地形的用兵原則。如何運用都是將帥的重要責任,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研究的,例如同樣一塊地形,也有細微的差別,這是不可不知的。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九地篇」:  這和地形並無不同,但上述所談到的是觀察了解,是將帥要會觀察了解各地的地形,但這裡談的勢如何在用兵作戰利用地形的問題,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經由前篇的觀察能力,那便能有效的利用其地形,充分的發揮變化,便能給敵方內心產生無形的威脅,那奪得勝利,便是指日可待的。

「火攻篇」:  就如篇名所言,就是在戰爭中使用火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火攻的方法大概有五種,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種,即焚燒敵軍的營寨、積聚、輜重、府庫和運輸設施這五種。火攻方法必須變化運用,我軍可以掌握,敵軍也可以掌握,應該注意防備。

「用間篇」:  簡單說就是一種諜報系統,這是蒐集情報所必須的,在擬定作戰方針有時大的用處,畢竟不了解敵方的種種,便有可能用上錯誤的戰略,那對於作戰並沒有太大的好處,所以使用間諜是非常重要的,就如美國也有個中情局,專門蒐集一些世界各國的情報機構,所以掌握訊息是重要性就不是言語可以比擬的。

 

  就我目前所讀過的這些經典,可以說他們所提出的觀念都大同小異,這裡並不是說我充分的看透他們的思想,而是就我所閱讀的發現,這些經典大致都以人性為本,以人所體現的行為去思索、探討,進而得出結論,簡單說就是他們都能了解常人的行為準則,進而才能逐個擊破,予以痛擊。

  也就因為了解常人的行為,去仔細反向推敲、論述,去思索常人下一步的可能行動,所以所撰寫的作品才能讓人有受用無窮之感,才能萬史留芳,所以可以說這些經典都是一種「逆向思維」的體現。

 

  至於我如今為什麼而閱讀,我想也只是想了解其中的那種思維,對於思索經濟上的變化,國與國的局勢,相信也能得到一些不一樣的看法,能透過其中所論述的觀念,讓我得以在觀察經濟上能得到某種幫助,至於效果如何,我想應該也不是一時三刻間可以得到解答的,但閱讀的效果之所以能體現,也在於大量閱讀之後所產生的變化。

  而孫子兵法所講求的是「詭」,簡單說就是「奇」,只有出奇,使詭詐,那才是致勝的根本,如果像雙方在平地上擺個方正,雙方正常對壘,那就毫無兵法可言,純粹看的是誰兵多兵強罷了。這就不可能有以少勝多的戰局出現,所以使詭詐才能出奇,便是兵法的奧妙之處,讓常人難以理解,難以預測,進而贏取勝利的到來。

  不過雖然說是用詭譎多變得詐術,對於戰術運用的統領心理因素也是極為重要,俗話說:「能成大事者,都能克制情感,讓情感達到收放自如之境。」而這些經典也同是建立於此,雖然這在常人眼中是極難辦到的事情,因為多數人是難以把自身的情感修煉到收放自如之境,但做不到這點,那最終也會敗下陣來。所以心理因素還是佔大宗,這點在兵法運用上,就顯得非常重要,是基礎在基礎不過的東西,做不到縱使有在多的兵法,那也都是枉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