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閱讀,人們都知道多讀書是好的。但矛盾的我們卻不愛讀書,只愛讀短文。但到底是一篇短文的價值高,還是一本書價值高。就是智慧摟~~
愛看短文的你,為什麼不是閱讀一本書呢?


  雖然一本書是由許多文章所組成,但說到底,一本書的價值還是高過一篇文許多許多。我們在內心深處都了解讀書是好的,不過最終現代人還是喜歡在網路上爬短文,自認為短文爬的越多,就能彌補沒讀本書的遺憾,而且還能習的智慧。這點,說真的實在是痴人妄想。

  F女在美國讀書,日前她和我說:「國外學校很重視閱讀,幾乎都是直接開書單要學生去圖書館借閱,不然就自行想辦法閱讀,上課時就是以那些書為課本授課。反觀我們國內的學校,老師不是這麼推薦書,大多是怕學生無法讀完一本書,於是挑幾篇文章列印給學生,在課堂上講解。」

  她所提到這問題,舍長在大前研一先生的某本書中也讀過,大前先生也提到,日本的教育腐敗,教師怕學生課業太重,於是推薦的是幾篇『文章』。直到他赴美深造,這才發現,國外教育是多麼的不同,教授所推薦的是幾本『書籍』,而不是短短的幾篇文章。

  記得在看某部韓劇(名字就不提了)時,那是一部關於法律的故事,讀醫學系的女主角因某件事情遭受牽連,以嫌疑犯身分逮補,就讀法律系的男主角為了救女主角脫離嫌疑,於是去找他的教授,法律界的第一名師,結果教授只拿一本厚重的歷史判決文,要他自己從中找尋方法,其他協助就沒了。

  男主角會去後徹夜翻閱完畢,卻還是無法找出解救女主角的方法,時間迫在眉梢於是帶著書再去找教授一趟,並對教授提出求助,結果溝通之後,教授依然又把那本重書推給他,要他拿回去在仔細看一次。當然事後事情也得到解決,完美的落幕。

由此可以了解,書中蘊含的智慧,是有多麼的深邃。
國外的教育,是讓學生讀整本書,而不是一篇篇的短文。

  記得舍長學生時代也是如此,不管是學校,或者是補習班,總會有許多教師會在上課之初印一篇文章,之後發給在座的學生當講義,在課堂上講解。可惜的是,經歷漫長的學生時代,還是沒遇過有哪位老師是推薦整本書的。我想這應該和國內長期的教育環境有關。

  浩瀚的書界中,好書不少,但壞書更多。記得開始閱讀時,幾乎都是看「簡單易讀」的書,這些書無不是字體大,間距也大,一頁的四周空曠不說,頁數倒印的特別多,讀完的感覺是沒啥料,這可謂是濫竽充數之作。但這樣的書,卻充斥整個書界近八成以上。

  閱讀到現在,漸漸的少買這類書,反而偏向了經典讀物。經典之所以是經典,能在其中屹立不搖,自然有其道理。不光是字小不說,行與行間距又小,頁數雖多,不過畢竟一頁書的內容,就能抵掉上述的兩三頁,對照整體而言,簡直可算是物超所值。而且內容即使流傳了數十年後,甚至是數百年後,讀起來還是歷久彌新,一點都沒有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有感不適,也唯有這樣的書,才足以堪稱經典。這就是經典讀物的好處。

  但我不得不說,閱讀確實是「循序漸進」的,如果沒讀完這麼多「簡單易讀」的書籍,而是直接閱讀艱深的「經典」讀物。我想一開始可能就會遭受嚴重的打擊,當然也不會有現在的舍長我,雖然濫竽充數之作讀了一堆,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慢慢培養起閱讀的能力,例如分辨書的質,或者是閱讀的速度,這些都是長期閱讀下來所習得的。

  雖然濫竽充數的書籍不好,但它還是有某種功能存在,我想最大的功能便是在於「滿足」讀完一本書的『成就感』。想想看,讀本簡單易讀的書,大概只需要花1~3小時,但讀本經典卻可能花上一星期至一個月或者是更久。何況初做閱讀之人,最喜歡炫耀「我昨天又讀完一本書了」,看吧,其實這很好滿足的。


為什麼不是閱讀一本書呢?

讀一本書,可以讓人啟發許多發想,
藉由發想,得到更多的見解與省思,那是一種全面性的視野提昇。

但一篇短文,雖然能啟發一些事,
得到一些見識與省思,但畢竟短文所述的視野還是過於狹窄。
對於全面性的視野,短文還是有失偏頗之處。



書的內容畢竟還是文章的數十倍到數百倍之多。
這是爬在多短文都難以彌補的差距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