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見到有位回應者在閱讀完一本書後,說那本書「沒什麼」。
忽然間舍長的腦海裡浮現一個想法,「原來書是有等級的」。於是今天就來談談『書的等級』。

書確實也是有分等級的,即便那界線是很模糊的。
但對於專注在閱讀上的眾讀者而言,這界線還是清晰存在的!

  那本書是好友遙言強力推薦,據他個人轉述,閱讀後說收獲豐盛,於是推薦給舍長。舍長閱讀完後,自然也是收獲豐盛。但這位朋友卻說「沒什麼!?」

這是不是很奇怪呢?

  根據舍長長年的閱讀經驗,時至今日少說也閱讀不下伍佰本之多,當然這可能和國內文壇的頂尖人物相比,還是一個微小數字,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要談到東、西文化的基礎差異。

  西方文化基礎是以「科學」架構而成的,於是西方文化大多會進行統計,量化整個過程,記錄所有客觀細節數據,以便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但東方文化則不同了,東方文化以「經驗」傳承,經驗說穿了,就歸屬於「意會」。於是東方文化很容易失傳,可能在上一代還未交棒時就成仙了,這學問自然也失傳了。


打個比方來說:
企業面臨生死存亡時,企業主要下命令是關廠還是裁員的「決策」。

  西方文化可能會科學化,詳細的把過去的歷史經驗,破產倒閉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衍生問題,和裁員會面臨的種種狀況、衍生問題,全部詳細的陳述出來,並且把這些經驗在客觀的詳細記錄,傳承給下一代。
  但反觀東方文化則不然,第一代企業主可能只會在第二代發生時才告訴他,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時,就要「果斷」的做出決策,方向正確就是對的。

  西方文化可能在裁員,必須裁掉多少,總人數的幾%,可以持續運作。或者是破產倒閉,清算時的種種環節、代價一次記錄。
  但,東方文化卻僅僅只是上一代口頭上的,要「果斷」的做出決策,方向正確,未來就是正確的。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回到原題,
為什麼舍長和簡遙看完收獲豐盛,而那朋友看完卻一點感覺都沒有呢?

  問題也在此,東方文化比較深入的書籍,都屬於「化境」。到了化境的地步,筆墨就很難形容,這就需要仰賴讀者個人的人生經歷與智慧,如果沒有深厚的經歷,不斷的鑽研,通常都只能讀到表面的知識。
  就像那本書中所述說的一些股市操作方法,那朋友竟然都沒見到,明明好友與舍長都看到了,甚至都實際改良修正,加進自己的操作方法中,實地測試看看是不是真有其功效。但那朋友翻完書籍後,竟然沒有收獲。這舍長還能說什麼呢?

只能怪他人生經歷,
讓他無法把書中的內容融會貫通。除此之外,舍長也無話可說。

根據舍長閱讀數百本書籍的經驗,大體分三大類,入門、進階、高階。

入門書:
  所講的就是很簡單的基本知識,入門麻~~這類的書都會把所有的內容加以規劃,分幾要點撰寫出來。但,如果你真的已經超越這個觀念,那就會演變成屁話。

進階書:
  大體市面上所有書籍,七八成幾乎都是這類的書,基礎會略提一些,深入也略點一些,偶而還會出現一些小要點。

高階書:
  這類所述求的就比較不一樣,依東方文化來說,幾乎都是作者的人生閱歷與處世經驗,簡單說就是作者自己走過的經驗談。表面上很簡單,內裡卻大有文章,但可惜就在於,如果你人生閱歷不夠豐富,任憑如何閱讀,也很難體會箇中的涵意。


只因為東方的高階書,就是這樣。
一切都需要「意會」無法「言傳」!!

至於西方的高階書,就比較偏向教科書。
可在各大高等學院見到,教授用書幾乎偏向此,指定學生讀哪位外國人的著作當做學期教科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