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動」,是一個人生的開始;「再起動」,是另一個人生的開始。
可是,如果真的有心改造自己-再起動,最好別再說出「沒時間」這句話。
(圖片引用自博客來)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遭遇到人生的谷底,大多可能只有一次,但是那也已經足夠了。在這段時間可能會慌亂不堪、失魂落魄在所難免,但是走出『低谷』是非常重要的。
  再起動,便是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未來的道路,重新再開始儲備必要的能量。書中提到在這段時間,所具備的心態。
1.人生就是冒險,抱持達觀態度;
2.不管他人的眼光或是薪資高低,只做想做的事;
3.總是求知若渴,懷抱強烈的慾望與願望。

  本書可以說是後五十歲的選擇
延續版,不管是任何面相都做了一個精闢的解說,書中裡所要傳達的應該還是以『教育』為主要項目,大概一切改變的基礎還是在於教育吧!
  就像大前先生在書中指出日本人為什麼學不好英文,當然其實這問題台灣也是差不了多少,畢竟台灣教育制度是仿造日本。(包括我當然也是不懂英文,聽說讀寫大概都是問題吧)
  不過不知各位有沒有想過,語言的作用在哪?溝通交流的第一步不就是和人互動「有通就好」嗎。作者說,「能看清這一點,勇往直前,不斷累積經驗,就是年過三十五歲也能學好英語的捷徑。」英語教育在入門階段,只求含含糊糊、大約正確就行了。不過台灣的教育在一開始就會想要傳達出「不只要通,還要標準,最好能達到完美。」

  這件事讓我想起專科的「微積分」課程,就可看出台灣的教育其實和日本相差無幾,記得當時老師說,數學最基本的就是正負號要對,如果算了老半天,最後正負錯了,答案還是錯。結果當時第一次段考,全班半數都是零分,從此之後,便有半數人放棄這科目。這就是填鴨式教育的盲點,「不只要懂,還要對。」
  記得大前先生在學生時代成績優異,但是出國深造他發現一件事情,是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班,當時段考有題推論題,這題目是他在日本就學過的,所以他很自信的把答案寫下來,結果得到零分。當時他看到他的同學,寫出了算式,推導到最後答案卻是錯的,但是卻還是通過了及格的門檻,這事讓他心裡很受傷,最後還去找教授理論。(結尾有點忘記了,請自行翻閱原書。)

  由上述兩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亞洲和歐美教育的差異性。亞洲教育大多屬於「填鴨式教育」,一道題目,一個解答;反觀歐美,是由「導引式教育」,是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者,答錯就是錯,日積月累就失去學習的動力;後者,答錯卻不一定錯,日積月累慢慢會導正到對的地方。
  所以書中提到一段事情,日本大學生追求「大企業.穩定」的趨向仍舊根深蒂固。不,甚至該說是越來越強烈了,這股趨勢背後有三種惡人。當然我們台灣也是差不多的,無須太過於高興。

  第一就是大學研究室的教授和就業指導的負責人。他們覺得江學生送入大企業、知名企業是自己的「功勳」。
  第二就是父母,當自己的孩子同時被知名企業和不知名的小公司錄取時,沒有父母會建議孩子選擇中小企業。
  最後就是學生本人。通常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自出生以來就不曾「偏離常軌」。但是所謂的現實就是,不偏離常軌的人就只能賺到極為一般的薪水。

  看看這三點,其實台灣又何嘗不是一樣呢,尤其是第一點,我在專科確實親身見過一位教授當全班的面驕傲的說,他教過多少台大的學生,其中還有好幾位企業人士都是他教出來的。但是真的是如此嗎?是我心中的疑惑。

  時常見到許多家長一輩子辛辛苦苦,花了無數的教育經費在小孩身上,長大後,其實也看不出一個所以然,看起來大多甚至也是平庸無奇。
  像我某位表弟,小時候在我姑姑刻意栽培下長大,記得當時他國小國中的獎狀可說是貼滿了整面牆壁,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第三,時常在我面前炫耀,不過又如何呢。一路下來連父母都有點負擔不起他的教育經費,最後咬緊牙根的撐下去,到了大學還不是依然需要借助助學貸款,大學畢業、當兵退伍後,又如何呢?
  現在還不是在一家上市小面板廠裡面當個微不足道的工程師,薪水也沒明顯的多太多,前陣子還放了不少無薪假,當時我問他說,「還過得去嗎?」眼中所見到的卻是,對未來盲目的悲觀,不知何去何從。

  所以我認為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經費,基本上其實是與孩子的素質無關的,甚至還可能呈現反比狀態。雖然我能理解父母不願讓孩子受苦的心情,不過各位可以想想,有哪位成功人士是在這種沒有受苦的狀態下成功的,有極大的部份是在「飢餓、饑渴」下成長、茁壯,有時這樣做才是真的為孩子好。因為這種刻意保持距離、不提供援助的做法,才能真正培養出獨立自主、認真規矩的小孩。
  當然這也是書中所提到的,『現在企業或是個人所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是否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是否具備了從外部客觀檢視自己,並找出新路線的能力?』

  再來就是人脈問題,許多人說人脈要廣,放假三不五時就尋好友一起聚聚餐、聊聊天,但是這真的是人脈嗎?
  說真的,其實我是很少和同事在假日聚餐、閒聊,可以說我人脈不廣,但是我能不能生活下去?顯然是能的。因為就如書中提到的,這行為有點無趣。
  「上班族常會因「同病相憐」而物以類聚,但是這是最不可取、最要深惡痛絕的行為。物以類聚的最終結果只是互舔傷口,而不會有絲毫進步。」
  記得之前每當和舊同事相遇,他們便會有如洪水一般的抱怨,「誰誰誰怎麼了」、「誰誰誰做的怎樣」、「某某人創業生意不是很好」。聽多了,總是感到厭煩,這也是我不太願意去跟舊同事見面的原因所在,與其這樣聚在一起抱怨東抱怨西的,互相傾訴,互相慰藉,還不如利用時間來思考,或者來充實自己,或許會顯得比較有意義一些。


成功的祕密總是像魔咒般迷惑想要追求成功的人。

成功者會為自己的錯誤,負上責任;失敗者認為自己的錯誤,全是人家的錯。

所以請陷入低谷的人,想成功,再起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