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諸葛武侯:生,神人也;死,真神也。


  日前花了許多時間在研讀這部曠世巨作。想想這部的影響力之驚人,相信是有目共睹的。想起從小到大這部作品就不知被翻拍了多少,也不知被人改寫了多少,其產物之多,相信在也沒有一部作品能有這麼龐大的影響力了。想起我就成買過日本漫畫家橫山光輝所畫的《三國志》,當時看了不亦悅乎。

  當然電視劇版本之多也不用多說,記得前不久才有一部「三國」的作品,而電影作品數也不是小數,華人特愛拍,小說、漫畫前面談過了。其他的雜七雜八衍生著作更是不用多談,引用方法千奇百怪自是不在話下,幾乎和謀略有關的小品書籍,幾乎會和這著作有所牽扯。這一切的一切都再再顯現出這部巨作對我們中國後世人的影響力是多麼的深遠。

  活了這麼多年,不才的我也才第一次把這部原著好好的從頭到尾翻閱過一遍,這才發現,原來我以前從四面八方所得來的劇情,和原著實際上所講述的劇情,是有所差別的,有點感覺被誆的很慘,誤解的頗深。


  《三國演義》原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一般說法,大多認為是將前人的《三國志平話》改寫成後來這部歷史小說,不過基本上不是一人所寫,而是由歷史上的一群儒生不斷的改寫,到最後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做收尾。(不過事實如何,基本上也很難考證,這就留待給學者去處理吧)像這本是依照毛宗崗批本作為底本。據上維基百科查閱後,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皆出自「毛本」。


  故事內容我想也不用多做細部介紹,有興趣的請點閱維基百科請點這,就有很詳細的簡介。簡單說三國演義就是以史料《三國志》為基礎,述說東漢末年的一切過程,主角以「劉備」的蜀漢帝國為發展中心,講述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為終結。演義通篇精巧敘述謀略,儘管與史實多有出入,仍然被讚譽為「中國謀略全書」。其他的就留待給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搜尋吧。


  接下來說說我讀後的看法,在未讀前我一直以為,《三國演義》的主角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其後才有諸葛亮等一干閒雜人等。不過讀後我深深的感覺,整部《三國演義》的主角就只有一人,其便是「諸葛亮」是也。他的戲份之重,絕不是其他角色可以比擬的,從出道前,就略有薄名,出道後,更是不在話下。其後把蜀漢經營的有聲有色就更不用說了,作者把這樣的一個人,寫的太神太神了。

  能對沒接觸過的幾位大老,詳細的參透他們的心思,更能揣摩其後的行為對症下藥,光這點就不得不令讀者拍案叫絕,我甚至在讀的時候懷疑,這是不是太假了,明明出道後,什麼人皆沒接觸過,就能遊說孫吳,舌戰群儒,把東吳拉進赤壁之戰中,能這樣把孫權的心思摸熟模透以屬一絕,其後三氣周瑜,更是一絕。這樣有什麼道理可言?諸葛亮這角色真是太神了,這樣的人已經不是人,是神人阿。


  這是他出道後的事情,至於他死後,更不用說了,直接晉升為真神,在116回武侯顯聖定軍山時曰:「雖漢祚已衰,天命難違,然兩川生靈,橫罹兵革,誠可憐憫。汝入境之後,萬勿妄殺生靈。」就算陣亡了,還是可以推測出蜀漢的未來,光這點也夠令人驚奇的。不過退一萬步想想,那時他以封神了,成為無所不知的神,顯聖說出這番話,又有什麼難事,所以也沒什麼好奇怪的,關公都能顯聖了,他又有何不能,是吧。

  可是這樣諸葛亮這角色就已經寫到假到不能再假,於是作者在其中安排了一個段子,是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其後諸葛亮不聽,最後失街亭,怒斬馬謖,顯出他有個識人的缺失,就這樣讓劉備又坐穩了他的上司,雖然所有治國良方他皆不如亮,不過他識人之能力還是在亮之上。來個這麼一段,諸葛亮就被劉備比下去了,成了個二把手,真是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至於三雄,曹操、劉備、孫權,在諸葛亮出道後,皆變笨了,這點讓我懷疑他們皆得了失智症,弱化的現象實在非常明顯,孫權算是最嚴重的,再來是劉備,最輕微的大概就屬曹操。

  就像孫權的兄長小霸王孫策,其軍事才華真不用多說,橫掃江東,吳國從無到有皆拜他所賜,一切皆是他打下的基礎,只是英年早逝,26歲便遇刺亡了,這是最可惜之處。不過這麼厲害的他卻在陣亡前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一說,把其弟孫權拱出來,讓他一下子竄出。不過看其後的所作所為,皆不如兄長,畢竟什麼事情還是需要旁人輔佐。還多虧了有小霸王義弟周瑜輔佐之功。


  接著劉備,早期桃園三結義後,一切親力親為,雖然打仗無法與兩位義弟這麼勇猛,不過在旁輔助,出謀定策也還算不差,其他安排也尚可,豈知拜諸葛亮為軍師後,什麼事皆能讓他吃驚,讓他事事要與諸葛亮討論。這點真令我始料未及。


  至於曹操,畢竟司馬懿真正意氣風發時,那已經是很後面的事情,算算也是曹操掛掉以後的事情,也好在他掛的早。我想這大概是沒人和亮打對台,所以只好選擇一個角色出來和他打,於是司馬懿就這麼竄出,事前全無徵兆的做大起來,這點確實比諸葛亮更為厲害,沒人請他,他就這麼出現了,不過他最害怕卻也是諸葛亮。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畢竟是小說,雖然是以《三國志》為基底撰寫,不過根據史學家述七分實,三分虛,實的成份佔頗重的,更會讓人誤以為是事實。甚至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三國演義是「野史」。我想有這樣的想法,實在也不是大家的錯,因為我也有。


  說說其他引用衍生的產物,像南先生的著作中,也引用了不少,就像在談論易經的那著作中,提到孔明是通易的高手,屈指一算,料定了那幾天一定會有東風,於是才能這麼篤定的去借東風,而曹操也懂易,只是沒孔明這麼通而已,最後赤壁打輸了,回去一翻,哈哈大笑,他才明白那時候會有東風一點也不奇怪。但實際上,我讀完才發現,這一切皆是演講題材,小說中並沒有提到這些就是了,他說服的功力之驚人,實在也不可小觀,誰叫人家飽覽經典呢。


  至於早年讀過的許多謀略小品,其中也皆引用三國演義中的橋段重複的述說,就像去年所讀的天下無謀系列中,也用了一些三國的事典當做內容運用。可見這故事影響是多麼深遠,總之這是一本大家都在讀,都在用的著作就是了。

  不過《三國演義》畢竟不是真實史料,有很多是憑空出現的故事,千百年來這麼一直被引用、衍生,直到今日讓人煞有其事,不知是好還不好,甚至之前有朋友看了「三國」電視劇後和我說曹操如何,劉備如何,一聽就知道和這原著又有許多出路,真令人不知如何言。總之有閒情能讀讀原著還是好的,這樣往後讀或看那些衍生作品時,至少被誆騙的機會就小很多很多...個人還是蠻推薦一讀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