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俠五義  


噹噹噹~~

包青天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真是抱歉,本來我是想來個認真的開頭,可是在我動手寫時,腦中所浮現的卻是過去八點檔的記憶。想起那時的八點檔《包青天》,可真是紅極一時,收視率勇冠三台不說外,劇中展大俠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我是很想認真的寫這篇文,可腦海中所浮現的卻是過去劇中的許多記憶。唉唉~~想認真也難。


  讀這書後,我才發現到,曾經讀過幾位西方的「安樂椅神探」,可當時我一直懷疑,為何東方沒有?原來不是沒有,只是我沒讀過而已,包大人的風格就蠻類似安樂椅神探的風格。

  不過我這麼說絕對是不對的,畢竟西方的安樂椅神探最早出現是在1909年,可包大人生在999年,這中間差了9XX年。如果不已這為基準,以作品的現世為準,這作品是石玉崑在當時受禮親王之託,以明清當時所流傳的包公審案故事為基礎,加以創作的。用明清當時的時間來看,還是早了幾百年有。


  據歷史考證,石玉昆是說書人,在當時所述的三俠五義是很受歡迎的。當時報紙記載:他說書的場子「進園中一望書無座位」、觀眾「恨不能近身受得先生崇」。不過可惜的也是石先生是說書人,並沒有很好的文學修養。他所改寫的《忠烈俠義傳》,無論故事、人物、結構都很好,但文字卻差,後來經過「入迷道人」的潤色,才成為後日的《三俠五義》。十年後俞樾又加以改編,成了今日的《七俠五義》。

  據書中考證所述兩者的差別在於《七俠五義》是以《三俠五義》為基底加以改編,故事則以包拯為主軸,群俠為協助包拯四處行俠仗義的故事。可事實如何,這可能要等我有空去翻完它才能說數。

  據維基百科上寫道:「作為中國最早出現的武俠作品之一,三俠五義對中國近代評書、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影響深遠,稱得上是開山鼻祖,由此掀起了各類武俠題材文學作品的高潮。」如王度廬、還珠樓主、金庸、古龍都是在它的影響之下。


  另一種說法是《三俠五義》中「三俠」指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丁氏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二人為一俠;「五義」指的是五鼠,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等。

  清朝學者俞樾買到此書,認為原書中主要有七個俠客:除了歐陽春、展昭,丁兆蘭、丁兆蕙應拆為兩個俠客,再加上書中的「暗俠」黑妖狐智化、「盜俠」小諸葛沈仲元、「小俠」艾虎一共是七人,重新再版定名為《七俠五義》。不過這並不是讀者的事,就留待給歷史學家去考證吧。


  說到這書,原本我讀開頭時,實在沒什麼想再繼續讀下去的意念。直到讀完第三回後,才有陷進去的感覺,到第四回時,才有感故事有些活力。這也不能怪這書,只能說開頭廢話有點過多,算是一個鋪陳,比較混亂些。

  初時我也忘了,這故事是在說包公,整個沒意識到,腦中只是很混沌的想:「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因為一開始包公還未出世。頭三回說的是包公降世的因由。


  故事就要從包父說起,包父並沒有很高的學識,可家資鉅富,人人稱他「包百萬」!這是怎樣的道理?我至今還不是很明白...不過由此可知,包公可算是真含「金湯匙」出生的。不過當時包百萬已有兩子,而且皆都已成家,甚至包百萬還有孫子了。(只怪他沒首富心態,不然兒孫能一起上學,這會是多麼有趣的畫面...)


  忽某一年,包母又有了(可能當時沒套套這玩意,所以實也不能怪他),此乃老當益壯是也!可這讓包百萬大為困擾,終日悶悶不樂。某日獨坐書齋,忽然睡著了,朦朧之際,只見半空之中,祥雲繚繞,瑞氣氤氳,猛然紅光一閃,而落下一個怪物來。頭生雙角,青面紅髮,巨口獠牙,左手拿一銀錠,右手執一硃筆,跳舞竟奔面前來。

  登時讓包百萬嚇了一大跳,醒來發現竟是一夢,隨即包母便產下一子。嚇的包百萬驚疑不止,於是與二子計畫要把此子殺害丟棄。只是最終被好心的包大爺救回扶養,父親也只能隨他。等到了長大後,包大公子請示父親要為包黑聘請老師,包家非名師不請,恰巧隔村有位退役的儒生寧公。

  某日聞得包父談起包黑誕生前的夢境,寧公一聽似乎是「奎星」降世,就知是有來歷的,將來必定大貴。可惜他了解包父是個愚蠢之人,同他解釋也是聽嘸的,所以一氣之下便和包父說:「令郎現在是我徒弟,徒弟的事我自有主張,你不要管。」就這樣寧公便要包黑上京趕考...所以包大人之所以能長大成人,兩個最大功臣算是大兄長和老師兩人。


  不過閱讀前便深受電視劇影響,讓我一直存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這可真是太慘了。記得當時電視劇中鐵面無私的包大人年紀是比較年長的,展昭則比較輕,主簿公孫策更不用說了,就更年長了。可這就足夠了,就足夠讓我一直這麼認為。

  當我讀過後,卻驚訝的發現,原來算算,包大人年紀算是最小的。想想16歲包拯上京中狀元,在路上遇上展昭,當時展昭已是大俠,世人皆稱「南俠」展昭,名氣早已響亮。其他更不用說了,算算也都皆以成名。

  而座下四大劊子手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皆是南俠拜把兄弟。公孫策則是落魄書生,因緣際會和包公搭上,並在旁獻計,為三鍘的主設計人,不過他的刑具點子可真是無人能出其右,有空讀者自己讀就知道,越邪惡的刑具,名字越美麗。回到原題,依此推算公孫先生應和包公差不多歲數才是,即使在大也大不了多少。這真是一個詭異的事情...想來是臉黑讓人看起來老氣很多吧。


  不過其中也很多中國歷史的黑暗面,在書中「賄絡」這事就像是家常便飯,三不五時都可以看到索賄、收賄等情事,在當時這應該是可以在太陽底下進行的。

  就像其中故事大多的受害者皆是儒生,儒生皆有配書僮服侍。每每被打入大牢後,書僮便會動用所有積蓄去救主,無法救便會進獄中運作一番,讓主人能在獄中不太受苦,出金高者,甚至可跟著入獄在旁服侍主人。這事啥情形?這樣一來又就間接暗示了賄絡獄吏是很正常的,讀其書感覺上,他們也真是收的很自然,絲毫不彆扭,可見賄絡這文化可真是行之有年,算是歷史共業就是了。


  其實我讀這書最大的疑惑是,能當大俠者,其財力必定雄厚不已,甚至有富可敵國之感,不然沒這樣是當不了大俠的。畢竟在其中只要稱得上大俠者,各個皆能一擲千金,俗話雖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雖是好事,不過看人可憐一擲就是三、五兩金。我這麼說可不是沒有道理的。

  根据北宋時期的貨幣來看,1000文銅錢=10貫錢=10兩銀子=1兩金。而北宋當時的物價是非常低的,一批馬要10貫左右,一石大米要一貫左右(宋朝是97公斤)來看。大俠隨便一出手便是3~5兩金,那可是非常嚇人的,對當時社會的老百姓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97公斤的大米在當時也只值一貫錢的物價水平,能不惶恐嗎?

  所以每當大俠這麼一擲,受助者皆是惶恐不安...這絕不是沒道理的。不過另一方面也間接暗示眾大俠真是徹底的貫徹大俠風範,視金錢如糞土,把道義擺中間。行在路上看其可憐,一擲便令其人感動到痛哭流涕,想來這也是很正常的。我不由得想說,當大俠真好。


  但說實在的,近來東西方交互著讀,可發現這書寫的並沒有很細膩,每每在情感表達處,便很簡要的帶過。這也可能是這雖已屬近體文,但並沒有到達真白話地步,多少還摻雜了許多文言文字彙,像我這樣讀白話習慣的人來說,要意會文中情感方面的敘述可能還有點難。

  至於雖說包大人如安樂椅神探,在判桌上驚堂木一拍,什麼事都能斷個分明。可在我看來,多少還有缺細膩,畢竟東方多少還夾雜著神話元素,像仙枕遊陰殿,就有些不合理之處,雖不合現實邏輯,可恰巧卻也是中國文化才有的。但隨著包大人地位不斷竄升,也不可一日而語,初期還有親審,中後期就慢慢隱遁幕後,坐個甩手掌櫃,出來說幾句話,眾俠便自行調查,把案子辦的穩穩當當。


5360409456478702267  


可最後我不免還是想說句良心話,哪有人每次都這麼巧。

犯人恰巧要犯案,大俠就是會不期而遇?

也太剛好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