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傳別講(上).jpg

由此可知天地間的現象,只有兩種:不是吉,便是凶。

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易經繫傳,是孔子研究周易的心得,而這書是南先生對孔子研究周易的心得的解釋。當然南先生認為這是孔夫子所著,不過有另一派說法說這不是他著的,其中可能有加進諸多後世的批注,關於這點也不無可能,畢竟古代都是用竹籤刻字,一卷一卷放著,有時一車竹籤可能就只是現在的一本書,至於哪一章哪一章,可能也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再傳一代時,他又自行編排一次,次序上就亂掉了,直到數代之後,更難說要恢復原貌,根本是天方夜譚。不過這到不是重點,誰著的都好,身在這個時代,這任務就留待給古文考證專家。我們所要的就是學習那份智慧足以,這點是很明確的。

 

  說起《易》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怎麼用?這年頭還真沒多少人知道,對一般人來說,能把周易六十四卦辭背到滾瓜爛熟者,相信也不會出現在我身旁。能背到如此地步,大概連江湖術士都要畏懼三分,他們那套手法擺在眼前可能是在關老爺面前耍大刀。

  出生至今,遇到的周遭人對《易》的概念都是「神祕」、「詭譎」。當你對他人說:我最近在讀易經。相信都會遭旁人不少異樣眼光。這就是大多數人對易經的觀感。因為猶如上述所說,太神祕,太詭譎了。在加上江湖術士、電視媒體胡亂運用,像之前所播的電視劇《神機妙算劉伯溫》,更會讓人誤以為通《易》者就通「神」也,能推算出過往與未來,只要經掐指一算,什麼疑難雜症都藥到病除,任何困難都迎刃而解。不過至從我近來閱讀的心得,實在看不出易經神在哪?

 

  這真是後世亂用所產生的後遺症。南先生說:周易是很科學的。易經包括是很廣泛的,只是被後世拿來占卜、看風水擇地實在是可惜,本來是一個大道的東西,最後成了小道....再來淪落為迷信。

  易經是一套數理的運用,就和數學一樣,1+1=2,2+2=4,但古時沒有數學,易經就等於當時的數學,但他不只包含了數學,還涵蓋了許多許多的東西。像讀完思考中醫後,就可發現,不懂《易》,是當不了中醫的,現在很多中醫都不懂易,那就等於是中醫的下工,當時醫聖張仲景寫下《傷寒論》時,其中就包含了易經的學問。當然不是由他開始,在他之前的《黃帝內經》就已經需要易當基礎,連易都不懂,中醫是學不好的。

 

  這是為什麼?這就是因為我們中華文化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把文化發展到頂峰,只有發展到頂峰的文化才可以不斷的簡化再簡化,簡化到現在看到的樣子。可惜一代一代傳下去,其中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因素,像暗槓,或者是沒傳人,或是領悟力差所造成的誤解,綜合上述諸多因素就間接慢慢失傳了...這時再歷經數十代後的我們能了解老祖宗真正的智慧嗎?當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剩下的就只會運用,不知其中的因由,這就是可惜之處,最後被誤認為是騙術、垃圾。老祖宗在天上看著應該頗傷心的。

 

  我們就暫且把繫傳當成孔夫子所著,孔夫子對易經的評語:絜靜精微,易教也。其中有段:「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這是他學會《易》之後所下的心得,易是與天地同等的,所以能彌補天地一切的問題。易可以用來觀察天文現象,也可以俯察地理問題,所以所有明暗都能透過易來了解。所以一切問題通了以後,就能知道生死。

 

  由這段來看就很有意思,易經是能概括天地間所有事物,這是孔子讚嘆易經的偉大與重要,我們必須要懂。當然真懂了易經也很倒楣,一個人會永遠陷在憂患中,痛苦中,沒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什麼都了解了,所有現象都被看光了,別人一有什麼動作,馬上就能推論到以下好幾步的變化。如果是一個正義感很強的人,那真是沒完沒了。俗話說:人多事雜。解決一件,又有另外一件。

  曾經我在職場上就很納悶,明明很簡單的一件事情,為什麼要搞的這麼複雜。因為A一不小心錯了一步,結果B不願捨棄,B不願放棄,CDE便要被迫更改,這一來FGH就也不得不被迫更改,這下可好了,最後成了蝴蝶效應,沒完沒了,本來是一小動,成了一個大動。不過我們千萬別把國外近代的蝴蝶效應這理論框在易經上,崇洋心理並沒有什麼錯過,但老祖宗在數千年前就解釋的東西,我們卻硬要說易經和蝴蝶效應好像。這不是貶低了我們自己的文化,為什麼不是蝴蝶效應和易經好像。對吧。

 

  易經到底是什麼東西?仁者見仁謂之仁,知者見知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很多人不懂易經,當然我也不懂,直到最近才開始稍微研究了一些,易經是什麼?一研究才發現,我們根本無時無刻都在用易經,像女大十八變,這從哪來?沒錯,從易經來,十八變就是古代易經卜籤的過程。上古時期國家所有大事,都是需要透過卜籤,過程太複雜了,還是有興趣自行翻書吧,總之就是要連卜十八次,最終所得的結果,看是出現怎樣的卦象,那就是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當時是很慎重的,皇帝要戒齋沐浴虔誠的對天膜拜幾天才能開始進行卜卦。

  當然還有很多辭彙也是我們一直在用,卻不知從哪來的。所以仁者見到就知道這是大智慧,智者見到也知道是智慧,百姓時常運用卻不知道是什麼。像孔孟、老莊,也皆由易衍生。

 

  如文章開頭所言,學易經的人就知道天地間的現象,就只有兩種:不是「吉」,便是「凶」。沒有在吉凶之間的。一切事情要曉得「變」與「通」,不曉得變與通的人,不要學易經。

  書中提到一位古人,忘記什麼名字了,很年輕變通曉易經,但也很年輕就陣亡了。他怎麼掛的?一位要造反的臣子把他找去問他,今日找你來你可知道我要做什麼?他即說:我當然知道,但你不會成功的,我不會投你門下幫你的。結果造反的人又問他:那你知不知道你哪時候會死。他又說:我當然知道,今日活不過午後。結果就這樣被殺了。

 

  這就是不懂變通的後果,如果他了解變通的奧妙,就能避過災難。即使造反者不會成功,但他也不致於喪命。通曉易者,自能趨吉避凶。自天祐之,吉無不利。所以變、通是很重要地。

  而說到這變、通,其實在清楚不過了。這世界就只有兩種,不是吉就是凶。「功業見乎變,建功立業,在一念之間的變通。」像大多數人害怕變動,終生願意當小螺絲釘過生活,這也無妨,在當下認為這是吉,沒有什麼損害。不過時間拉長來看,有可能慢慢由吉轉凶。就如郭台銘先生時常提到:「不進則退。」不求進步的人,本身就是一種退步。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相信在這時代,稍微放慢進步的速度,就可能由安轉危。

 

  一念之動有如此重要,也許是大成功,也許是大失敗,沒有什麼中庸的路線,所以事到萬難需放膽。就如我前老闆,他在一開始為了擴大經營,當時也舉債度日。這一念之動,可能大成功,也可能大失敗,當時他也很煩惱要是還不起怎麼辦?不過相信還是憑著那股意志,撐過去了,最後也換來大成功了。這一切說值得嗎?(附帶一提,他在創業初期就研讀了南先生許多著作,相信這他早熟讀了,所以成功絕不是偶然,是必然的趨勢。)

  所以第一等人懂了易經,可以領導變;第二等人,是適應這個變;末等人則是變過以後,坐在那裡罵變。如果當不了第一等人,當第二等人也是不錯的,不過就我所見,末等人是最多的。南先生用一個很有趣的比喻:

  比方看搭公共汽車的人,第一等人把時間看好了,第一個上車,坐在那裡睡覺到終站。第二等人車子來了,排隊在中間還可以弄個位子坐坐。第三等人公共汽車快要開了,他才挾個皮包在後面追,眼看著汽車放黑煙,嘟的一聲開走了,他還在後面罵,為什麼不等他!這種人太多了,他就不知道如何適應這個「變」。

 

  看這多有趣阿。這套理論,不管套上哪,都是行得通的。曾經在幾年前要去讀專科時,當時沒現在這種程度,不過當時我已經在報紙上發現找工作最低學歷拉上了「專科」,那時我就和兩位不錯的朋友說:「要不要一起來讀。」結果他們反而嘲笑我,「現在讀什麼書,那是笨蛋行為。」可是很有趣的,過一兩年後,先後跑去讀了,才後悔的和我說:「要是我當初和你一起讀,早畢業了。」可這能怪誰呢?

 

  套上股票投資,又更容易理解,今年過年忽然又頓悟了其中的不少奧妙,這趨勢變化可真神奇阿。套句股市行話:「新手死高點,老手死反彈,高手死摸底。」這可真不為過阿。

  投資新手就屬於末等人,見許多大戶、老手、高手都賺飽飽時,就覺得未來一片大好,在不行動就來不及了,就這麼一股腦的衝進股海,結果剛好這時趨勢也改變了,不死才怪。老手為什麼死反彈?仗著自己經歷了新手階段,習得不少操作技術,以為已經高人一等,就開始賊頭賊腦的想去搶進搶出,想利用短線波動賺更多,當然短線波動更是沒人能預料的,不死在反彈那真不是老手。

  而高手呢?就更不用說了,熬過了前兩者,少說沒經歷個3~5年怎行,仗著自己由死轉活,成了市場高手,認為自己買的一定是市場最低價不可,結果反而低價還有更低價,摸底不著屎把尿,悔不當初。原來當初所摸的底,原來還只是谷底的一面壁,真正的谷底還未出現,能不死嗎。別以為這些都是行話而已,我也是全經歷了一遍,能活著已經很不易了...不信者可嘗試嘗試。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