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b5ad86073f21bcfe557a8f13037fded 

 

幾歲的小鬼想騙過年過七十的天才教授實在是太可笑了。還早勒!!

 

  最近見到杜詩飲邦友寫了這書的讀後感,讓我不由自主的又回味起這書的奧妙,趕快拿起此書在回味一次,過程中依然是趣味十足,當放下書本後,腦海中還是會不經意浮現這位天才博士亞玖夢救贖的方式,真是特別阿~~

  再次翻閱這書,感覺特別容易,對於過往讀這書的印象是蠻有挫折的,有可能腦中思考的速度沒這麼靈活所致,時常思考到打結,再次翻閱時,意外的容易,彷彿就像吃飯這麼簡單,著實讓我大感訝異。對於這書,還是抱持開放的心態學習會比較好,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許多問題時,翻翻這書,搞不好會意外得到解決的辦法。

 

  像杜邦友提到這是一本「惡魔之書」,說實在的,這麼看待這本書著實是非常不公平的。不過不能責怪他,他現在彷彿就像幾年前的我,對於善、惡兩者有著極端的見解,善是善,惡是惡,這是不容改變的事情。但經過這幾年的磨練,對善惡兩者倒是看的極為平淡。

  善是善,惡是惡,對某個時間點來說,是一個絕對的沒錯。但過了這個時間點,就會不斷的變化成為,善可能是善,惡可能是惡,這時就變成一個相對的。在過一段時間,又經過無數次的變化,最後則會變成,善可能是惡,惡可能是善。所以就這樣評為惡魔之書,著實是極為不太好的。

  這就像是最近的舍論:「我們皆非聖人」,當輿論抨擊師者不能在堅持提告時,把師者塑造為聖人,如果是聖人標準,就不應該如此的對待認錯的學生,這時到底是師者堅持提告是善是惡,就是很難論定的事情。

 

  對於這書,天才博士亞玖夢可以說是本書的「軸心」,是一個靈魂人物,他出場機會不多,但每每出場就像是「神」,對於求助者施展神蹟。當然光這樣下去,故事是沒辦法進展的。所以他有兩位助手,姊姊芳芳和弟弟林磊,姊姊算是亞玖夢的櫃檯小姐,所以也不是什麼大角色,弟弟才是博士的得力助手,也是故事中真正的執行者。

  當然讀這書就別太侷限於人物的性格,應該是偏向理論的運用,也就是人與人的互動。故事中博士運用了五個經濟學理論,有「行為經濟學」、「囚犯兩難論」、「網路經濟學」、「社會心理學」、「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看著天才博士教導求助者了解理論,在由助手林磊教導求助者如何運用學會的理論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讓求助者自己得以走出黑暗重見光明。

  這書其實就像是小鄧的貓論:「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在大多數人來看,這樣的理論運用頗為難以接受,不過以結果論來看,最後確實也解決所有問題,就如同在我們身上所發生的「賺錢」一事,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賺錢=工作」,可是也些人就能脫離這樣的邏輯演變為其他的,「賺錢=投資」或者是「賺錢=創業」,這又是屬於個人的問題,那樣方法都對,只是如何運用罷了。

 

  就像在第一則「行為經濟學」來說,求助者是一位借貸太多無力償還的年輕男人首回正男,博士告訴他問題是可以用「行為經濟學」來解釋,像其中談到,「當人得到1000元時,快樂指數是1,當人得到2000元時,快樂指數是2。但當人失去1000元時,失望指數卻是2,失去2000元時,失望指數會倍增為4。」

  可是在把時間拉長來看,說1000元是一年後在送給你,大多數人就感到無足輕重,或者是一年後要吐出1000元時,同樣也是如此。這是人都有的通病,對不在眼前的事物,即使在有切身感,也會變得無感。

  這裡就可以談論到我總是喜歡和人說「投資就是要押上身價」,通常這也是為人詬病的地方,但仔細想想,我不過是說「既然是要投資」,預期未來的報酬,那押上身價當然是最划算的,同樣是100%的獲利,買一張10元的股票,不過是變成2萬,但押上身價買到自己的極限,是不是就能取得更大的獲利?

  想想這邏輯有什麼不對?我也只要想投資的人押上身價而已。我所見過的投資人都很可笑,投資是買個一兩張,但卻可以去和銀行貸款買下超越自己所能負擔的房子,這樣是哪門子的道理,哪門子的邏輯。同樣是買東西,只是一者是股票,一者是房子,買股票不敢押上身價,買房子卻敢押上超越身價。是我腦袋有問題,還是這些人腦袋有問題?

  這裡就再次驗證書中所提的「行為經濟學」,博士說:「人類普遍傾向高估眼前發生的事,低估將來發生的事。」這是很合理的,買股票是需要遇見1~2年後的變動,可是買房子卻是要遇見20年後的變動。大多數人連1~2年後的變動都無法預測,竟然還大言不慚的相信自己是可以預測到20年後的事情,這難道不誇張嗎?

  曾經我過往那些朋友,他們在09~11年內陸續買下房子,我都覺得晚個幾年是會怎樣,不過終究是知道歸知道,但還是無法抑制內心對買房的衝動。其中有位在2010年買了房子,過沒半年卻和我說,房價要下跌了,要買再等等。我都不免覺得好笑,既然知道房價要下跌,半年前又何必急於買房?是我有問題嗎?這就是人類的邏輯誤區所致。

 

  接下來第二則所談到的「囚犯兩難論」,其實這在日常生活中算是最常見的,人往往都會面臨抉擇,絕不是選擇,選擇是有權有勢的人說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迫的選擇,所以只能算是抉擇。像智慧型手機一出,許多人都想要擁有,有很多剛步入社會的新鮮人每月勞心勞力的幫人打工,大多也就是2XK的份兒,一支智慧型手機買下去就等於耗掉一月所有,在這樣的抉擇使然下就陷入兩難局面。所以這是很常見的局面。所以這沒啥好提的,反正就是兩難麻~~輕鬆帶過。

 

  接著談到「網路經濟學」,這其實頗為重要的,故事是一位在校園被霸凌的孩子健太,每天在學校都被班上的同學惡搞,讓他不太想上學,最後求助於博士,博士和他說這是網路經濟學,網路經濟學所談論的就是「樞紐」。

  「樞紐」是一個很特別的運用,在生活中其實也隨處可見,像現在選舉,藍歸藍,綠歸綠,兩邊都有一個強大的人物,這人物就是「樞紐」,是讓底下的群眾膜拜的對象,讓散落各方的力量集結的點。健太剛好就落在全班發洩的點上,也就是發洩的樞紐。

  博士的解決方法其實也很簡單,發洩的點是必定存在,這是難以抹滅的,所以轉移焦點就好。這其實就像是明星的緋聞,大家一時間目光聚焦在這緋聞上,讓明星飽受煎熬,可是往往一下子又被淡化,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無非是緋聞失去了聚焦的本事,有比這事更大的緋聞爆發,把原本聚焦在A緋聞上的目光,全轉到了B緋聞上,這時A緋聞的男女主角就得以喘息身退。但緋聞本身還是依然存在,只是人物換了而已。這純粹是一個焦點轉移,但這確實是個很好的運用。

 

  接著「社會心理學」,也就是我們現在坊間時常聽聞的「推銷術」,說穿了推銷術其實沒什麼,只要不去相信就好了,因為「不信總比誤信好」,只要「不信」,對方也沒輒。選擇相信,一切就沒完沒了。

  故事中滿留知是位拿著「超級生化水設備」的超級推銷員,不小心走到了博士的辦公室,對著這位天才博士推銷這些設備,結果博士裝著渾然不知陪著滿留知打太極,到最後滿留知火力全開,以為博士已經全然上鉤,可惜最後雙方沈默一段時間,博士說:「你還有其他的把戲嗎?」

  換來滿留知啞口無言,這時博士才開始說,你那套推銷術,說穿了,是我十幾年前在國外研究出來的應對術,之後一一拆解業務員整套的推銷手法。這就像股哥邦友之前在舍論:「需要謊言回應中提到的「賣3汽車又真正懂車的,若他們說他們車是同級車最棒的,那肯定是假的!不論是省油性、內裝質感、操控、動力輸出、乘坐空間、舒適性,真的都很普~但為了賣自家的車,避重就輕的回答,就不可免。」

  可是這又牽涉了另外一個問題,既然是這麼普的車,為什麼能賣呢?為什麼還有不少人願意買呢?說穿了,這就是因為不是人人都買得起雙B轎車,更不是人人都買得起超跑。所以在一開始買車的人自己內心早已設下了限制,自願的走進符合自己身分的銷售處。

  這裡就提到了,被洗腦的人,有絕大部分是心甘情願的。不是他們不願意買更好的車,甘願聽銷售員在那吹自己要買的那台車最好,而是自己內心本身就期望所買的那台車是最好的,是可以超越雙B、超跑等級,甚至期望銷售員能不斷的對他吹噓他將要買下的車是世上最好的車。這就是社會心理學最大的力量,一切都是自願的力量所致。

 

  最後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就更有趣了。也可以說是前面幾個理論的總結,純粹是一個邏輯概念。這就像是現在許多人說的要「做自己」,尋找真正的自我,但說到底,什麼是「真正的自我」,說穿了根本沒這玩意。

  事實上我們本來就都在做自己,我們打從出娘胎就一直都在做自己,可是人就是這樣,一定要轉個彎的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自己,接著就像前頭那樣,對自己進行洗腦,讓自己的腦袋完全進入一個邏輯誤區,懷疑自己並不是自己,於是最後開始思索要去尋找真正的自己,這就像是一個可笑的事情。

  就像補習班一樣,明明不過是讀書,還搞得像是作戰,要去讓人荼毒一番,送上金錢,送上自己,讓人拿著鞭子在後鞭策,這樣才叫讀書,才有衝刺的感覺。我不免想問,你是馬嗎?你是牛嗎?你是羊嗎?不過這也沒啥可笑的,反正這事天天在發生,無時無刻在上演著。

 

  簡單說,這書完全是在一個思考邏輯,五個理論只要能理解通透,都是可以拿到現實社會上運用的,至於用的好不好,就是很個人的事情摟~~俗話說:把戲人人會耍,各有巧妙不同。說惡魔,事實上真小人還比偽君子有道德多了,至少一個是看的到,一個是看不到。

 

 

看見地獄,請來找亞玖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