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樹王孩子王.jpg

 

小小年紀,就有這盤棋道,匯道禪於一爐,神機妙算,先聲奪人,後發至人,淺龍治水,氣貫陰陽,古今儒將,不過如此...

 

  這書同樣是「中文小說100強」中的作品,是作者三個中篇的集合,這亦是他的代表作:棋王、樹王、孩子王。三篇故事所表達的迥然不同,不過每篇的主人翁所表現的無獨有偶皆是出自人性至善的一面,秉持憨厚的性格,盡量不給人添麻煩,在沉默的生活中又能每每關懷周遭朋友,像是社會的一瑰良玉,一個無價之寶。

 

  其中的「棋王」這篇故事,我想人人都相當熟悉才是,電影雖然略微改編了一下,但不超脫其故事的架構,主角王一生,一個沒沒無聞的知青,就為了「下棋」,終日所想的無非也是和人下棋,只要能找到人下盤棋,生活就心滿意足了。

  他並沒有遠大的志向,也沒有想要靠下棋來發財,更沒想過要因下棋而出名,可是在故事最後面,他卻獨戰九人,一對九下著盲棋,就這棋道不由得在最後讓身為區冠軍的老人現身求和,並想與他成為忘年之交。原本老人隱居以久,以為棋道只到他為止,沒想到在有生之年還能見到有人能有如此的棋道,他看見了希望...

  可以說這是作者獨具匠心,精心策劃的戲碼。藉由他人的描述襯托出主角王一生的性格與棋道深淺。看似超乎常理的劇情,又近乎現實的描述,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內心,不外乎讓人即使讀完後還能回味無窮。

 

  接著「樹王」,樹王的寫法和棋王大同小異,都是由旁觀者去看主人翁,樹王的主人翁是蕭疙瘩,他是一位退役的軍人,在故事開始,「我」是位旁觀者並不認識「樹王」,他一直認為樹王是一棵樹,是山上的那棵大樹,隨著政策的執行,周圍的小樹都被砍伐掉了,最終砍樹大隊的先鋒李立終於按耐不住要去砍樹王,結果真正的「樹王」擋在樹前,指出要砍的話必須從他胸口砍下,

  雖然最終樹王蕭疙瘩還是無法阻止政策的執行,隨著樹王的倒下,他也跟著倒下,看著生長數萬年的大樹被輕易的砍伐,而他也是間接的兇手,這讓他更感痛苦,最後還是撒手人間。蕭疙瘩可說是這故事的悲劇性人物,身為「樹王」,卻捍衛不了樹的倒下,一個小人物無法阻擋國家政策的大方向,有如螳螂擋車,政策下的犧牲品。

  雖然他可以滑頭一下,生活照樣過,可是他還是無法違逆心中的那份感覺,在樹倒下後,心中靈魂亦死亡,就像是被抽掉一切生氣的行屍般,有的只是沒有靈魂的軀殼,「我」在旁看著這悲劇人物有生而滅,雖然感傷,但也愛莫能助,這又透露出內心的無奈感,即使體會到,卻還是做不出有建樹的行為,最終遺留的只剩嘆息...

 

  至於「孩子王」,老實說我比較喜愛這個故事,作者在這篇改為第一人稱撰寫,故事中的「我」就是主角,主角是一個生活在生產隊上七年有的知青,忽然間被選拔出要去學校教學,他內心感到非常訝異,其後才知道因為只有他在文革前有讀過一年高中,這就是他當選的原因,就這麼他去學校教書。

  當到學校時他才發現,學生並不識字,但政策還是指定要按照課本來教,學生懂不懂都不是問題,教就是了。身為一個有良性的教師,他掙扎著,最後不願這樣草草帶過,在心中始終認為,既然是教書,絕不能脫離「識字為本」的原則,萬事由教孩子認識字為最重要的,只要認識字越多,那未來才曉得理解文章的內容。就這樣他捨棄「書本」,改用字典教學。這點是大大有為教育政策的,最後終於被提報了。

  身為大政策下的犧牲品,他也是無奈的,但他並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始終秉持身為教師的那份原則,雖然無奈,但也無悔。最終還非常瀟灑的離開校園。

 

  不過這點也可能是我錯了,或許作者是想寫王福這個人物,一個認真上進的小孩,由於父親王七桶並不識字,所以傳達了孩子這樣的觀念,識字為本,最後他和老師對賭字典。王福有本筆記寫了至今認識的多少字,他一心想要一本字典,不過王七桶始終買不到,於是王福立誓要抄下一本字典,每日下課不停的抄。

  在最後一堂課時,王福交出了一篇動人的文章,讓身為老師的他非常感動,當他被知會要離開學校時,再讀到那篇王福所教的作文,便覺得再也沒什麼值得遺憾的了,更把字典留給王福這位上進的學生,因為他知道他會善用這本字典。孩子王或許是想傳達出師生互動的那份感情,是真誠,是善良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