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論-立體派風格111.jpg

 

「讀一本書多快?」

 

  多年來經營讀書舍下來,總是會遇到許多問題,林林總總的加起來沒千也有百,其中的問題也是千奇百怪,不過最常見到的莫過於是這問題,「請問你讀一本書多快?」在閱讀之初我還真的認為書讀的快才是厲害的,不過幾年後下來,我才真正的了解到,會問這問題的人,腦袋都有很大的問題。

 

  一本書要讀多快?讀多快才是屬於會讀書的人?我想這是沒有一定答案的。現代這個社會,「書」有厚薄不一就算了,「字」也有大小之分,這也就罷了,行與行的「間距」還有些微的差別,這還沒什麼,最誇張的就是一頁上面的「留白」,也些留的誇張的嚇死人,讀這樣的書,我想不慢也難...如果連這個都不清楚,總是問人「一本書讀多快」又有什麼意義呢?

 

  老實說我書讀得並不快,依照學過速讀的人來看,大概就是一個普通程度罷了。回憶起初做閱讀時,當時一心求快,認為一本書讀的越快越好,這可以顯得自己很厲害,是可以炫耀的事情。於是就這麼拼命的讀,盡量很快的去讀完,畢竟當時做閱讀的時候已經算晚了。

  記得很多偉人都是好早就開始培養讀書,像歲10~20歲開始培養的,30歲都能有一番小成。而那時我25歲才開始培養閱讀,對閱讀來說,這個起步真的是太晚太晚了,起步晚就算了,能有所成當然也就更晚了,縱使時過今日,我還是非常懊悔太晚開始讀書,太晚了解到閱讀背後所隱藏的價值。

 

  日前有則新聞『只「悅」讀不閱讀,難怪學生沒深度』,這其實是不然理解的,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一個輕小說橫行的年代,很多人雖然有讀書,不過大都算是「爽讀」。記得曾經寫網誌時,有見過一位朋友頗有比較之意,當時每日一本,彷彿是在和我挑釁,言下之意好像是想和我說,「怎樣我書讀的比你快。」

  不過他所貼的文都是以小說為主,當然不是國外那些翻譯小說,而是國內的輕小說。遇到這類人,我也只有苦笑的份。不過我倒是不否認,讀輕小說真的很有「成就感」,至少和不讀書的人相比,就能大搖大擺的炫耀說:「怎樣,我一星期看了十多本書。」看,多有成就感阿。

 

  當然也遇過一些朋友和我說:「我讀書只是為了讓自己高興。」只是我不解,如果為了自己高興,讀書有何意義呢?當然不是說讀書讓自己高興是不好地,可是想想,我們才幾歲。如果是身懷大把資產,無憂無慮的人,讀書圖個爽字,我到覺得還蠻合理的。當做一種興趣也倒是無妨,像我那位老師,他讀過的都是一些中國歷史,四庫全書中的幾個部分,不過在年輕時他是讀完是整個融入公司,並不是單純的圖爽。

  想想他都如此,對現在不過邁入2~3開頭的朋友來說,讀書不為了攝取書中的寶貴知識,許多作者人生的江湖經驗,就單純圖個爽字,那未免也太浪費了吧。除了攝取知識與他人經驗外,更要進而加以吸收消化,最後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接著在反過來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上,相信這才是我們該做的。讀書不這樣讀,不就太辜負了前人的努力,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怎麼看的到世界?

 

  就好比我認識的幾位朋友,他們總是說要學習投資,結果也真的買了許多理財書來讀,其中有位很有趣,直到現在想起,我還是感覺非常有趣,書讀是讀了,可是始終卻沒買過基金、股票之類的,甚至戶頭也沒開。不過他倒是一再的重述自己還不太懂,要等整個讀熟讀通了,才會開始進行投資,不然賠錢了怎麼辦,言下之意就是在說,「我投資是不能虧損的。」

  老實說,我在想這要到何年何月才能開始?會不會一輩子都沒有機會開始?這樣讀書,就算讀的在快在多,又有何意義呢?有書不如無書,我要是像他這麼讀,那我還不是把書扔了,根本是浪費時間。讀書最終不就是要來加以運用。

 

  說真的,一本書要讀多快?10分鐘?30分鐘?60分鐘?12小時?24小時?一週?兩週?還是半年?一年?我想這都是隨個人的步調。像輕小說,快則1小時,慢則3小時,我相信這樣的速度大家都差不多。不過我也見過有人讀1個月,信不信?

  漫畫相信這是大家都翻過的,它也算是一本書。說起漫畫大家都有經驗,一本單行本要翻閱多久?我的答案是5~10分鐘,相信這算是蠻快的。不過我有位朋友,他卻要翻60分鐘,曾經我們在出租店看過一次漫畫,結果當時他拿了我下一本書,真是讓我不由得火大,因為他看的太慢了。此後我就在也不會和他在出租店看漫畫了。

 

  過往在初做閱讀時,我也曾問過別人這個問題,以為自己讀快是很驕傲的事情,是可以比較囂張的,顯現出自己很厲害。但幾年之後,我發現這真的錯了。書讀快是沒用的,讀的在快,沒有意會又有何意義呢?

  一本書要讀多快?是怎樣的書呢?總不能拿一本輕小說讀個1小時,去要求拿《賈伯斯傳》的人相1小時要讀完吧,相信光那個質與量所顯現的差距就是多麼的不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抹平的。一本輕小說的份量,我想大概是那本的1/10吧,可能更少。你說能讀多快呢?1小時?我相信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讀了24小時,每天花了6小時,我讀了4天才完畢。

 

  初閱讀時,那時讀書能力並沒有很強,依照現在來看,那時所讀的書都算是小品讀物,即使讀的在快,小品終究是小品,也不可能變成大品讀物。小品書籍縱使10本加起來,也不會變成大品書籍。

  就像當初有套《槓桿》系列,其中包含了閱讀術、思考術、時間術,還有人脈術,那時候我還認為這是一套不錯的讀物,但依照現在的程度來看,就顯得很淺薄。其實整套所傳達的含意,就是善用槓桿的原理而已。這些書,一本讀個2小時綽綽有餘,但我總不能拿這類的書和中國先秦學說相提並論吧。

 

  幾年下來,我才真的搞懂,喜歡問他人「讀一本書多快?」那個人要馬不是沒閱讀習慣,不然就是閱讀的初學者,再不然就是一輩子都在小品書籍中打轉,讀書只是要圖個「爽」。這只是顯出自己多麼愚蠢,所顯現的是自己知識的渺小、淺薄。因為「書」的範圍涵蓋的實在太廣太廣了,那是一個很空洞的虛無目標。

  隨著閱讀經驗的增加,我發覺問「讀什麼書?」反而是比較有見地的問題。讀什麼書所反應出來的,則是想了解他人的思想結構,在談論上比較能有目的,比較不會陷入虛無,而且間接也能反映出他人思想和自己思想的差異,在交流上反而能有所激盪,最後帶出不一樣的結論。

  一個有閱讀的人,基本上都會有幾套書籍深深的影響他,那算是思想構成的主要成份,所以問「什麼書」是比較有見地的人在問的問題。不相信有空觀察周遭的人,喜歡問「書讀多快?」談起話來都會比較空洞,茫茫無邊,毫無內容...這大概就是一種思想深度吧。

 

 

 「一本書」和「什麼書」,背後所隱藏的是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區別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