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公孫龍子.jpg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

 

  日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維基百科上瀏覽時,意外見到這號人物,登時讓我莫名的驚訝,我以為「詭辯學」是出自於古希臘時代由古希臘蘇格拉底所發展出來的雄辯學,然而沒想到的是,在古老的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那時候,已有幾位頂尖的名家,發展出「詭辯」這套邏輯。

  在今日來看,雄辯、詭辯是屬於旁門左道,但其實這是一種偏見,這應該正視為「學問」,在談判時也常頻繁的運用,雖然那是一時的,是無法長久的作法,但這學說上所是講求邏輯上的正確,是一種形上學,雖然與我們常理不符,可是一時三刻間也無法輕易的反駁,這就是這門學說特殊之處。在中國這學說稱之為「名家」。

 

  而其中在當時非常活躍的莫過於公孫龍這位代表人物,為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平原君就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那位。以「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而著名。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到目前只殘留6篇。所以非常可惜的,今日身為後世的我們只能見到殘存的6篇。

  出名的《白馬論》,簡單說就是他說白馬不是馬,因為「白」指的是顏色,「馬」指的是形體,所以牠不是馬。而《堅白論》,講的就是白石,我們「眼觀」只能辨識出顏色,不知性質,而用「手摸」則能了解其堅性,但無法辨識出顏色,所以「堅」與「白」是分開的。最後《名實論》就更厲害了,名稱與物體是分開的。

 

  後世歸納出他的學說來看,邏輯上是可行的,雖然實際上是不可行,但一時間還是無以反駁。就如古西方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的「謊言者悖論」,這個就是A指B「說謊」,B答「是」,B承認他在說謊,那B就是誠實的,B承認他說謊,這時A就無法繼續指責B說謊,那就算成A說謊,這樣下去就是一個沒完沒了的迴圈。

  公孫龍在邏輯上也是屬於如此,他所撰寫的那些理論雖然會被稱作悖論,但無疑在邏輯上是一時間是沒辦法攻破的,據某本書中寫到,名家經由後世集結整理,那是一種哲學式的思考,大概算是中國最早的哲學思想,有點偏向是一種反思的邏輯,這套學說是不輸西方的,只是有太多遺漏掉了,唯一可惜之處。

 

  這就好比推銷產品一樣,當下攻的客戶無以反駁,很多人就會掏錢出來買了。業務員就很常運用的這一套形上學。就推銷保險很多會以這樣的開頭說:「你看一天只要付15元,就能擁有一個保障。你說划不划算。」在邏輯上,這是無法反駁的,因為15元並不是大數目,一般人都有,但是在當下有許多人會難以思考,他無法在一時間算出月付450元,年付5400元。

  如果在思考下去我們更能了解到,即使我們不每天付15元,也無所謂,因為大多數的時候,保險是用不到的,怎麼說?打從出生以來,在一般家庭中,父母雙親的保護傘下,絕大多數人1-10歲是很少會遇到重大災難的,即使成人也亦同,只要一如往常的生活,絕難有意外發生,所以即使不付這筆錢也無所謂。但問題就來了,保險就是抓到人最致命的弱點,「如果發生意外怎麼辦?」

  原本沒事的時候,就會開始擔心,要是發生怎麼辦?是不是非買保險不可,一天只要15元。這是很小的錢,如果沒意外送給保險公司也無所謂。大多數人就會這麼想,於是保險就是賺這些錢,大多數的保險,是不會理賠的,抓準了這點,保險公司就能齊聚大家的小錢,成為鉅資。

 

  這就是屬於邏輯上的推論思考。在戰國時代的名家,所發展的就是這樣的邏輯思考方式。有興趣讀讀,非常有趣的。所以我們也是可以說:「做愛非愛...」邏輯上也是無法反駁的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