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相信這問題只要是為人父母者都會去特別關注它。在前不久翻閱一篇文章,內容提到了:到底是要「有教無類」好?還是要「因材施教」好?
如果兩者擇一,應該選用何者呢?(各位朋友在點入閱讀前,可以試著先思考思考這問題。)


  老實說,我並不知道各位對這問題的看法是如何,不過這兩者對現代教育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或者說應該是影響吧!尤其是時間拉越長,差別就越大。如果要我選擇,其實我是會選擇後者的,也就是「因材施教」這方法。

為什麼?

我想在探討為什麼之前,我先提出對這兩者的簡單觀點:
  「有教無類」:主要是訴求,任何人都可以學習,也應該公平的被教導、教育著。身為師者,不應有歧視學生的觀念,最好能做到一致平等的教導,簡單說,就是一種「齊頭式平等」的作法,發展到現在,演變成一些父母所強調的「五育並重」。
  「因材施教」:主要是訴求,每個人的資質並不相等。身為師者,要盡量去配合學生的資質傳授教育,令一種說法,就是使用誘導性的方式,去開發學生的專屬特長,簡單說,好好使用這個方法的話,對未來比較有獨特的爆發力。這種作法發展到最後,就演變成「能力分班」。
(我提出的這兩者觀點可能和遠古時候的意思有所出路。不過,這是依照現在社會環境想反應的含意所提出的觀點。)

  不過,這兩者最弔詭的地方就在於,都是源自於孔子學說,也就是「儒家思想」。基本上,這兩者都很好,也沒有錯。前者如果站在「大眾」角度會顯得很公平;而後者站在「個人」未來發展的角度,就會顯得很公正。
  但是,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們仔細去翻閱歷史就會發現到,孔子其實兩個都有使用。他先使用前者「有教無類」的方法,去提倡人人都可以學習,學習不分貴賤;之後便動用後者「因材施教」的方法,去適時開發每個學生的長處。
  只是,壞就壞在,流傳到了這個時代,兩者被拆開來了。為了進行量產人才,建立龐大的教育體系,所以社會高層做了量化處理。這,無關對錯,這是建立一個制度去落實的必然結果......

  而我選擇後者「因材施教」也很簡單,因為前者已經做到了,假設沒做到的話,如果依照現代制度去選擇最好的方法,還會是後者比較好。因為龐大的教師群並不是人人都是孔子,簡單來說,並不是人人都是聖人,素質參差不齊,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這點就有極大的難度。
  所以為了方便師者教導,就需要在入學前,先做智力測驗,把一些差不多等級的分在一班,也就是所謂的「能力分班」,這樣教起來,不管對老師也好,對學生也罷,都會輕鬆許多。這樣的作法比較不會陷入,有人已經會了,有人卻還什麼都不會的窘境。老實說,發生這種情形,老師為難,對學習比較快速的學生也很為難。

  就好比一個班級裡,明明平均十分鐘都能理解一篇文章,現在卻硬推入了一位學習比較慢的學生,而這位學生他需要花三十分鐘才能理解一篇文章,這樣就實在有點說不過去了。明明這班大致上都能在十分中進入下一階段,卻因為這位學生而拖慢了整體速度速度。
  一般老師也是人,他上起課也會感到很為難;而這位拖慢速度的學生自己得知後,也會感到很為難,可能他更會感到內疚;而其他同學呢?就算表面不說,心裡還是會不由得鄙視這位同學。別跟我說你(妳)不會......
  相信各位大多數人都有看過一部催淚的日劇《一公升的眼淚》,女主角在發病後,上課拖慢了其他同學的進度,她自己也很內疚,她同學也把從心底的鄙視她,甚至是動用家長會要逼她父母讓她轉學。而這在現實上,這也是很常見的作法。

  但事實上,在這個時代,最壞的就是壞在,我們太過刻意的把這兩者分開。簡單說,就是太過於「鑽牛角尖」。其實「有教無類」這作法,在這時代早就已經做到了。不然路上怎麼會一堆大學生呢?甚至是博士、碩士生呢?
  因為在這時代讀書,基本上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現在大多家長不能接受的只是自己的孩子被「能力分班」罷了。因為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最聰明,不過,說白了,這只是個人單方面的幻想。事實上,要求一個學校不能做「能力分班」,本身就是不對的,甚至要求學校做到「齊頭式平等」,來教導學生,不只效率低落,衍生的問題更多更廣。

  對,因為這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不公平,這是一個不公平的社會。我曾經見過一篇文章,那位母親不希望學校採用「能力分班」的作法,她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在一個「多元」的環境下成長。文章內指出,就是班級裡有學習快和學習慢的都好,也強調最好有「很廣泛」的興趣,對此她很強調這兩點,她希望學校最好能做到「五育並重」,讓孩子這樣的成長。

  老實說,我對這種作法嗤之以鼻,因為這位母親基本上也是屬於「見不得別人好」類型,簡單說也是非常自私的母親,當然人本來就是自私的,不過各位仔細想想就可以發現到一個問題。如果今天她孩子是學習力不好的,你相信她會大力贊同「有教無類」的作法,還是「因材施教」的作法呢?
  雖然我不知道她為人如何,不過依照現在這社會的風氣,為了不讓自己的小孩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現在一般父母是會選擇「有教無類」。因為如果自己孩子學習力不好,最希望的就是公平,這背後隱藏了另外一種含意,就是能拖住多少人就拖著多少人。
  反之,如果今天她孩子學習力特好,卻分在一個有一位能力在這班水平之下落後許多的班級中,相信這位母親得知後,大多是會大力反對這樣的方法,甚至有可能還會說,「哪家小孩這麼不長進,拖著我家小孩的學習速度。」有可能還會上演聯合家長會,逼迫這位低於水平的孩子離開這個班級。是的,很不巧的這種情形在我學生時代就見過一次。

  老實對各位說,對於有志出人頭地者,我當然是不贊同前者「有教無類」那種觀念。對一位成功人士而言,想必都會有少數幾點過人之處。所謂的專家、頂尖人物、達人等等的,絕對不可能是「五育並重」的人物,他們都只是專注在少數的兩三點特長,努力的去發揮「窄而深」的精神,把這精神發揮到極致,培養出這些特長,之後便會出人頭地,得到最後的勝利。
  記得我在自慢2:主管私房學─小職員出頭天
見到作者說了一句話,讓我感觸良多,何社長說:「我最沒把握的人,就是那種『五育並重』,所有事都會,但所有事都不精的人。」這也點出了,大多父母都是這樣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到如此,結果也成就了廣大的一般能力平平的社會階層。

  是的,因為絕大父母都會有這種情形,可能今天見到甲家的小孩在彈鋼琴,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要能會彈鋼琴;他日又見到乙家的小孩會做蛋糕,而且做的好好吃,回到家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學蛋糕;日子又這樣過了,忽然某天又見到丙家小孩電腦竟然這麼厲害,也不小心剛好解決了自己的一些小問題,忽然回到家後又動起了一個念頭,希望自己小孩也能去學電腦,最好比丙家那小孩還要厲害。
  但事實上,這小孩卻可能演變成樣樣都會一點點,卻什麼事都不專精,導致最後,可能全部都放棄,相信這種人還是大有人在的。

  人,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天才,盡早挖掘出小孩的才能才是最重要地!看看F1車神舒馬克,她老婆爆料在賽車場極速狂飆的他,是生活白痴,還不太會停車。而股神巴菲特呢?就我看完雪球:巴菲特傳
後,書中他已過世的前妻也提到,實際上巴菲特是生活白痴,對於投資和經營公司以外的事物,幾乎無法自行處理,大多還是需要她事事打理才行。不是我故意這樣說的,前者有新聞為證,後者有自傳為證。

說了這麼多,還要強調「有教無類」嗎?還希望自己小孩能「五育並重」嗎?
  老實說吧!「有教無類」在目前這個社會上,確實已經做到了。而「五育並重」只有在一般人身上才看得到,對於頂尖人物,是不可能出現的這種情形......

記住!!學校的任何作法,基本上對於孩子的未來,都是無所謂的。
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學習」的正確觀念,這才是上上之策......


你(妳)還以為是,學校耽誤了孩子嗎?







PS:
  學習,是人生歷練的一環,怎樣都好,無關對錯。何況現在這樣的教育體制,本身就已經落實了孔子的思想,讓人人都可以很輕易的就進入學校學習的機會。入學後,也尋著「因材施教」的基本觀念,簡單的把天賦資質相當的學生預先歸類在一起教導、教育著。
  這樣便足矣......別去奢望學校給予太多不必要的需求與作法。更別忘了,學習是很「個人」的事情啊!!

  在此,奉勸各位父母,不要去妄想,更不要去奢望,短時間內環境會有所改變。我們應該教導的是,讓自己的孩子去適應這個既嚴苛又殘酷的社會環境,從旁去開發出孩子的獨特專長,這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教導自己的孩子能在幾年之後踏入社會時,能殺出一條血路的生存下來,因為現實是很殘酷的。

(以上這段,重點中的重點,一定要看唷!!更要不吝嗇的『推』一下。感謝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