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用自博客來)

你買一本書,就像是買了一項資產,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家具是一樣。但是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

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要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書成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寫下來。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這本書,其實已經出版很久很久了,可以說經歷了好幾十年的歲月(第一版1940年),在我三年前開始閱讀時,就知道這本書。不過當時實在太過天真,以致認為沒有必要閱讀,直到兩年之後的現在,網路書店剛好有大折扣,所以就買來閱讀。

  書中主要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請自行閱讀)

  還記得剛閱讀本書時,有天對同事說,我在看這本書,他笑著說:「你都已經看了近兩百本的書,還需要看這本嗎?」後來我答說:「有必要。」

  當然也確實有必要,當初天真的想法,和之後讀了前面幾篇,就發現我讀書方法,其實有很大的錯誤觀念必須導正。就跟我剛開始閱讀時,由於速度太慢,所以會刻意的訓練閱讀速度,當我讀了一段時間,卻感覺到,閱讀好像不應該如此。

  而本書也提供了我應該的方法,書中一段話就提到:要達到閱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法國學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我想這其實不是取決在我,而是在書。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吸收資訊是一種學習,同樣的,對你以前不了解的事開始理解了,也是一種學習。但是這兩種學習當中,卻有很重要的差異。

  這裡說的就等於書中說的另外一句話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第一種的無知是連字母都沒學過,當然無法閱讀。第二種的無知卻是讀錯了許多書。

  其實,任何學習都不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閱讀也都不該死氣沉沉。『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分。一個人還必須運用他的感覺與想像力。一個人必須要觀察,記憶,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像力。』

  所以閱讀學習本該就是需要主動,以主動的方式吸收書中所有的資訊,並加以分析理解

  一位讀者要追求的目標-為了消遣,獲得資訊或增進理解力-會決定他閱讀的方法。至於閱讀的效果則取決於他在閱讀上花多少努力與技功。一般來說,閱讀的規則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就像書中提到我前面所說的閱讀速度問題,所謂的閱讀速度,『一個很好的連續課程應該要教你不同的閱讀速度,而不是一昧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應該是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而讓你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當然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是意味著在閱讀時要盡可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而這番努力是會有回饋的。

  而本書,所要教的就是一個閱讀的技巧,所謂的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這也是藝術家或任何領域的工匠與眾不同之處。

  畢竟人類所知的物質,或人類產品中,沒有一樣是絕對簡單的。所有東西都是複雜的組合體。就像一棟房子多少可以居住一樣,一本書多少也可以閱讀一下。可讀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架構。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

培根曾經建議讀者說:「閱讀時不要反駁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認為是理所當然;更不要交談或評論。只要斟酌與考慮。

  因此讀者必須懂得如何評斷一本書,就像他必須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書的內容。所以一個讀者所能說的第一件事是他讀懂了,或是他沒有懂。事實上,他必須先說自己懂了,這樣才能說更多的話。如果他沒懂,就應該心平氣和地回頭重新研究這本書。

  本書要提醒你的是,運用本書所提供的規則,仔細地閱讀一本書,而不是浮面地閱讀大量的書,就是一個好讀者能達到的理想境界了。當然,許多書都值得精讀。但有更多的書是只要瀏覽一下就行了。要成為一個好讀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書的特質,運用不同的閱讀技功來閱讀。

因為我們都懂得從經驗中學習-我們每天生活中的經驗。

當然你還可能會發現一件我們相信如此的事:
懂得閱讀方法的人,文學品味都很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