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用自博客來)

  因為資訊量過於龐雜,接收者無暇逐一消化吸收;往往只是囫圇吞棗,未能深究資訊的深度意涵,導致訊息的解讀流於膚淺。更何況,很多資訊不論在表面上或是內涵上,本身會相互衝突、矛盾;倘使為經深度解讀,資訊吸收愈多,反而愈易感到困惑與混淆。 推薦序-杜書伍,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問題的本質並不可怕,遇到問題害怕的只有兩點:1.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2.遇到問題卻束手無策。

  沒錯,這本是大前研一先生的著作,我可能已經變成大前迷了,對於他寫的思考邏輯,都覺得非常有特色,但是大前先生,他最不希望的就是如此,最後重點還是要自己思考。以抱持『質問力』的態度,生活下去。

  大概就像對事物抱以質疑的眼光,過生活。或許各位都非常質疑這點,但是就像文章開頭那句說的,因為資訊量過於龐雜,一般人根本就沒有能力消化吸收。最後變成兩個極端,和一個矛盾。

  當然成為哪一樣都不好,就像我一位同事跟我說,他晚上都在看新聞,他是對我說增廣見聞,不過我總是聽聽就算了,我最後還是回了一句話,「那你看到什麼?」最後他停頓了,我想他應該也不知道自己看到什麼,有可能就看看就忘了,對於新聞背後顯現的涵意,應該也不會去詳加思考。

  『在這個時代,不論是買房子、結婚、換工作,還是教育子女,凡是人生中的重大決定都必須由自己親自決定,絕對不可以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更不可以被銀行的行銷手法所左右。』但是真的大家都如此完美嗎?

  我想應該未必吧!就拿現在的房地產還說,大家不買的時候,大多數的人也不會買;但是在這幾年,因為多數人都想買房子,所以所有人都跟著買房子,銀行也提供一些房貸方案。但是這樣真的好嗎?這就由各位自己思考摟~~(以下這句話盡顯其中的妙處)

何謂『特色』?
簡單說明就是你沒有但是我有,你做不到而我做得到。
推薦序-林信義,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


  就像書中說的一段話,『現在有不少父母在幫孩子選學校時,是基於個人的虛榮心或喜好,我也聽說愈來愈多父母,會因為希望孩子就讀某所學校而在附近買房子,這些都是沒有傾聽孩子的心聲,以自己的想法與期望,決定孩子的做法,可說是非常愚不可及。』

  這個,我想就不必多言,天下父母心,當然我也曾經遭受過這些如此的待遇,不過當時還是有做了一些小小的技巧,讓我逃出這一切事件。當然還包括我的母親,比較能接受改變的思想。就好比讀書補習一樣,我始終不認同這些,可以說我思想叛逆也好,但是我卻得以脫困,讓我能有自己的思想。就像以下這個問題:

『台灣今後的教育目標是什麼?』


  『質問力』其實並非與生俱來,多半得靠後天訓練,這是大前先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深刻的體會。培養質問力雖然沒有固定的方法可循,但必須經常問自己對問題是否已經徹底理解,只要有一點點不清楚,就必須打破沙鍋、徹底追問。

  但是以上這些方法,在我所遇過的環境最很難實現,目前我只找到一個人能套用這些方案,他總是會想盡辦法反駁我,如果遇到不會思考的人,這些方法,我可以很明白的說『沒有用』,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們不思考,所以他根本無法理解你說的一切,最後你只要稍加反駁,他可能就會認為這有道理,就在心裡接受了,但是我認為這絕對不是好現象。

  就像『日本人總認為「天才」就是什麼都知道,不須發問,以為這種人才稱得上天才。在多數日本人的心目中,天才根本就不需問問題,不問才是他們優秀的象徵。但是,世界公認的頂尖人才都是極富好奇心、勇於發問的人,從美國和英國的電視節目就知道,真理往往來自針鋒相對,互相質疑,而這些人也都樂在辯論中。』

  這個台灣也是處處可見,大多數人都是這般認為,好像利害的人就是什麼都知道,就不能發問,一發問好像會令人跌破眼鏡一般,這大概就是台灣現今社會最大的悲哀。

  『每個人都應該先從思考自己的人生、為自己決定人生開始做起,自己親身調查,決定學校、結婚對象、工作性質、政治人物以及國民年金的支付方式等人生大事。』所以凡事還是請各為自己深思。

大前研一的著作非常多,而且都非常值得一讀再讀,一想再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