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決定之所以困難,乃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我們對它的渴望有多深。
  代表這是個世界的,是有「老拉比」之稱的十八世紀沙爾曼拉比所謂的四個世界:顯而易見的顯而易見(資訊)、顯而易見的隱而不見(了解)、隱而不見的顯而易見(智慧)、隱而不見的眼而不見(崇敬)
(圖片引用自博客來)
  本書說真的還蠻有深奧的意味,不過多看幾次倒是不難明白,書中主要在解釋猶太人的思考技術,就是歸類在文章開頭的四個領域,大體上分為顯而易見跟隱而不見兩個領域,而兩個大領域中又分文兩個小領域,所以規劃出四個領域.當然前半部顯而易見的領域,其實非常容易懂,畢竟我們從小到大接觸的都是這個領域,可是到了後半部隱而不見的領域,說真的我還不是很懂,只是大體上了解而已,隱而不見這個領域,需要有相當的邏輯才能明白。不過大概可以用『一體兩面』的思維方式來形容本書吧!
  就像書中開始提到的,『想洞悉宇宙最精微、最複雜的層面,我們必須讓自己有機會因簡單與具體而驚奇。這種驚奇使我們得以從隱而不見的角度,重新觀察事物。環繞無知周遭的境界一經發掘,我們方能以全新眼光,觀察那些原本似乎無形、似乎有限的事物。』無論任何追求過程,都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就是知道如何做一個精確寫實論者。這就是說,你不能置身問題之外,必須留在問題軌道中,利用問題帶給你的一切可能,以澄清、重新掌握意義。所以知識進化的過程,就需要不斷的交流,透過交流相互激發。這也就是台灣教育失敗的地方,雖然我沒到外國留過學,不過大體上知道外國上課是教授與學生相互交流.由於這是知識獲取的過程使然,直到我們見及的能帶來加分─而非減分效果以前,我們拒不與之相見。(這應當可以使用在任何領域)
  並非每個人都滿意自己的長相,但每個人對自己的心靈都頗為自滿。─猶太諺語
  就像書中這個問題一樣,在探討心靈產值得問題時,猶太人有個傳說,拉比(即老師)會問門徒:「跑得快或跑得慢的馬,哪一種馬比較好?」
  答案是?「完全取決於你的方向是否正確。」
  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邏輯回答,會許一般人並不會這樣想,大多人在腦內就已經有既定的模式,我們可能都會回答跑得快的馬,可是這個問題並沒有說它們在同一個場地,也沒有說它們往哪個方向,這大概就是我們邏輯輸人家的地方。所以最能有效激發黑暗感知的,莫過於顯見事物帶來的曙光。這一點需要牢記於心。顯而易見顯而易見領域雖具功能性用途,卻不能在求生存的鬥爭中完全依靠它。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能夠提出問題的人,是善於思考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從存在這個世界的每一件事物中學得東西!記住,千萬別以為是小事就隨便看待。如果能在思想架構重組是處理現實的一種顛覆之道。它大體言之,是一種對一致或共識的反叛。華特.利普曼曾說:「當每個人想的都一樣時,沒有人還會思考。」
  所以我在之前一本書中閱讀到,猶太人都會教育下一代,當群體都一致通過時,你就需要跳出來反對,反對代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思想活絡。人類推理經驗的核心,就是架構重組作法,這種作法認為,之所以無力了解,完全是了解的意願不足所致(即心靈障礙)。所以要想成功走完思想之索,不因失衡而墮落,你必須拋開較次要、較直接的利益,不能將眼光擺在下一步,你得盯著走完全程的大目標。也就是說要放大視野(格局),不過心也要跟隨上去才行,不然現實跟思想有落差,可是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只要有想像力,漫遊於顯而易見領域其實不難;而且,由於你有想像力,你知道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現實能衍生各式版本。
  在來進入到隱而不見領域中,這是我們所謂下意識的世界。在「智慧」的世界中,僅僅探討你不知道的事還不夠;相對於你知道的,你必須更加善用你不知道的。關於在這裡就有點像天馬行空、含沙射影的世界,畢竟這是存在大腦裡面的東西,透過聯想與影射找到的答案,揭示了新問題。也因為我們的思考與決策過程,很容易受困於渴盼「聰明」與「智慧」的惡性循環,但一旦憑藉「去睡吧」、佔上了了解媒介與環境的有力位置,我們可能「看破」這種惡性循環。這裡就需要有點邏輯才行,不然你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領域。
  人心懷藏謀略,好像深水,唯明哲人才能汲引出來。─《聖經.箴言》廿章五節
  不管任何事物一旦縮減為純粹的理解,任何教育只能帶來減分、而不是加分效果。在這領域的基本上已經突破一切範疇,在看的見的世界中,是無法理解的。每個人都必須能以本身方式保有、維持燭光,也就是獨特的思想。這裡包含了非常廣大遼闊的未開發腦域,也是真正大師的教誨所以不能以理性言傳,原因就在這裡。這點就各自體會吧!畢竟本書後半部確實需要有非常的邏輯,無法以一般言語形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凡舍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